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談中國大口徑火炮發展:新老幷存落後周邊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07 15:26:42  


 
  第二代152毫米加農炮的研制相對比較困難,既然要替代59式130毫米加農炮和59式152毫米加農炮就必須在性能上超過前兩者。當時我國的技術能力比較薄弱,要研制出適用的152毫米加農炮幷非易事,事實上蘇聯第二代152毫米加農炮也是在1976年才研制成功。第二代152毫米加農炮的研制在遇到困難後,研制人員决定將主要精力放在59式130毫米加農炮的改進上,將59式130毫米加農炮的炮身安裝在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炮架上,炮重從原來的7.7噸减到6.3噸。改進型火炮于1970年設計定型,命名爲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第二代152毫米加農炮的研制進度在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1式130毫米加農炮取得成功後幷沒有多少起色,在耗費了十多年之後,直到1986年才通過設計定型。詳究其技術淵源,也只是解决了30.57升藥室和53.7倍身管的匹配問題,其他部件基本與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相同。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在考察了西方155毫米加榴炮之後,决定將其引進作爲我國第三代大口徑壓制火炮,幷以加榴炮來取代加農炮和榴彈炮達到簡化炮種的目的。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在引進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155毫米加榴炮,到M前爲止已經研制成功了45倍155毫米牽引、自走、自行火炮及52倍卡155毫米車載炮。

  155毫米與152毫米的口徑之爭

  在討論我國大口徑壓制火炮的同時,很多人都有個疑問:既然我們已經有了152毫米加農炮和加榴炮,爲什麽還要發展155毫米的加榴炮?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都是將加農炮和榴彈炮搭配起來使用。例如,美國當時裝備有M59式155毫米加農炮和M1 14式155毫米榴彈炮,蘇聯及東方國家主要裝備M46型130毫米加農炮/47型152毫米加農炮和D1型152毫米榴彈炮。60年代後,西方國家開始研制新的加榴炮來替代加農炮和榴彈炮,這樣做不但簡化炮種,而且方便後勤。蘇聯則繼續研制性能更加優秀的加農炮和榴彈炮。

  最初,蘇聯壓制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占優勢,但是到了60年代後期,西方開始研制39倍155毫米榴彈炮,發射普通彈的射程達到22公里,發射火箭增程榴彈的射程更是達到30公里,而且其彈丸重比蘇式152毫米炮的39.9公斤多了5公斤左右,對蘇聯M46型130毫米加農炮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的搭配形成了性能優勢。待到蘇聯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研制第二代152毫米火炮——2A36型152毫米加農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炮的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則開始研制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

  我國當時的情况與蘇聯類似:待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尋求新一代大口徑壓制火炮的時候,在性能上對59—1式130毫米加農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形成優勢的只有西方39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當時,西方在技術上比較成熟的39倍口徑155毫米榴彈炮只有美國M198和瑞典FH一77B。雖然我們當時同西方關系已經轉暖,但是要完整引進39倍155毫米榴彈炮技術也幷非易事。

  1977年,加拿大魁北克空間公司開創性地推出了45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GC一45,其發射普通彈的射程達到了30公里,再結合布爾博士獨創的底排彈射程更是達到了39公里以上。此後,魁北克空間公司與比利時PRB公司合作成立了國際空間公司(SRC),將該技術等生産和銷售許可轉讓給奧地利聯合鋼鐵公司。由于GC一45結構複雜,不符合北約技術要求,所以奧聯鋼公司决定對其進行改進。由于SRC所掌握的45倍155毫米身管及底排彈技術只屬于布爾博士所有,無論在技術引進和合作上都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便于開展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