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杜平文章說,幾十年以來,美國政府一直認爲它在台灣問題上實行的“戰略模糊”政策行之有效,既避免了兩岸之間的軍事沖突,又維護了台海地區的和平。而一些專家學者也有類似看法,認爲美國模棱兩可的態度使它在台海問題上處于主導地位,幷因此獲得了巨大利益。
文章說,毋庸置疑,自從兩岸分治以來,台海地區沒有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美國在台海問題上處于主導地位,幷在大陸和台灣兩邊予取予求。但這一切是否就是“戰略模糊”所産生的結果?
從台海局勢的現狀看,筆者得出的結論幷非如此。“戰略模糊”只是權宜之計,不僅沒有給台海地區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使該地區一直醞釀著大規模軍事沖突;這一政策雖然爲美國帶來了不少短期和現實利益,但却越來越不符合美國的全球和長遠利益。簡言之,“戰略模糊”是一個失敗的政策。
故作姿態的“紙老虎”
美國公開宣稱的對台政策,是既反對台灣獨立,又反對大陸用武力解决台灣問題。至于台灣宣布獨立導致大陸采取軍事行動,美國是否要出兵協防台灣,華盛頓一直故弄玄虛,含糊其詞。
在理論上,由于意圖難以捉摸,决策不可預測,海峽兩岸都有所顧忌和畏懼,不敢輕舉妄動,而美國却能够臨機决斷,進退自如。但實際上,由于這一政策的缺陷十分明顯,所以經常遭到台海兩岸的“戰略藐視”。舉其大者,其易受攻擊之處有二:一曰自私自利,二曰缺乏自信。
所謂自私自利,是指華盛頓企圖以廉價的心理威懾手法,在免予受到任何約束的前提下,使兩岸保持不統不獨,永遠卡在相互牽制的懸空狀態,以便它永遠有機會收漁翁之利。所謂缺乏自信,是指華盛頓不敢公然挑戰北京維護國土統一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不敢輕視中國收複台灣的能力和决心;不能肯定美國民衆到時是否願意支持軍事介入;不敢設想卷入台海沖突之後所要承擔的後果。
在根本上,“戰略模糊”的思維來自于美國既想干預又害怕干預的矛盾心理,來自于患得患失和猶豫不决的心態。只是因爲借用了强大實力的外殼,這種原本空洞虛幻的政策才得以狐假虎威。在模糊的表象背後,實質上是一只“紙老虎”。筆者之所以認爲“戰略模糊”政策已經失敗,原因正在于此。模糊是假,清晰是真。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岸局勢的發展事態中,找到足够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