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小快艇沖擊大軍艦:美軍炒作還是伊朗示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09 10:18:01  


 
  伊朗說衛隊快艇沒有識別出美艦的身份,這有些牽强。

  但是,伊朗說這樣的事情屬于“正常”範疇,這個說法還是有道理的。美伊間類似的事件在國際海域上確實可能經常發生,甚至有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只是現在美國軍方作出强硬表態說這是挑釁,各方媒體比較關注,所以它成爲一個嚴重的突發事件。

  美國媒體現在用强烈的字眼,有炒作、渲染這一事件的嫌疑,其目的可能在于塑造伊朗負面的國際形象,抹黑伊朗。

  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惠特曼說,6日發生的事件喚醒了美國對以往遭到高速小型艦艇襲擊的記憶。七年前,在也門的亞丁港附近,一艘裝載炸藥的橡皮艇撞向美國“科爾”號導彈驅逐艦,導致17名美國海軍水兵身亡,39人受傷,船體受損。所以他說,伊朗革命衛隊6日的類似舉動是“致命的挑釁行爲”。

  七年前的事件是由恐怖分子制造的,美國發言人這樣的說法,是將伊朗國家形象與恐怖分子聯系起來,塑造負面形象。

  偶發事件背後的必然因素

  單純從事件角度出發,這是一個偶發事件。但是也要注意他的背景。

  這件事情可以看作是美伊核問題的延伸。在伊朗核危機中,美國采用武力威脅策略,但幷沒有見效。

  今年,美國在伊核問題上有“放緩”的迹象。12月3日,美國情報機構發布《國家情報評估》報告,稱伊朗早在幾年前就停止開發核武器。這是美國放緩政策的一個信號。

  伊朗對于美國發出的信號的回應是,內賈德說,既然美國以前情報錯誤,就應該對伊朗作出賠償。

  美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胡蘿蔔+大棒”。如果說先前《國家情報評估》報告這個信號是一個“胡蘿蔔”的話,那現在這個炒作這個突發事件,造成伊朗的國際壓力、塑造伊朗負面的國際形象,這就是一個“大棒”。

  使這一突發事件廣泛受到關注,是一種策略。在這一事件後,美伊沖突升級甚至走向戰爭的可能性不大。而至于未來美伊關系將往何處去、伊朗核問題將如何收場,可能主動權目前還是掌握在美國手中。(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