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軍事透明度增加 國防實力嚇倒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5 10:16:53  


中國空軍的殲10新型戰機群。(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當中美兩國在大的方面不斷走近的時候,一些猜測“未來中美軍事沖突”的狠話也不斷從兩國的一些角落繼續傳出。在中國,這種聲音有時來自互聯網站的論壇和跟帖,說這種話的人通常被稱爲“憤青”。而在美國,做這種狂想和寫這種文章的人的話語權就大多了。他們經常是智庫專家及媒體評論員。比如,繼年初幾家媒體想象“中美太空戰”、“中國導彈擊毀美航母”之後,1月21日的美國《空軍時報》又打出“中國的對美攻擊設想”這樣的標題,繪聲繪色地想象“太平洋上空冒起一團蘑菇雲”、“中國導彈襲擊美國在日韓的軍事設施”等極端場面。新年之初,美國對與中國打交道的悲觀論調在軍事類媒體上一撥又一撥地冒出來,原因何在?中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給出一個有趣的解釋:也許是因爲美國最近心情不太好。

  擔心時間不站在美國一邊

  《空軍時報》走的還是前兩家美國媒體的套路,文章開始就呈現出一幅緊張圖景:“美國支持的台灣一再宣稱要從中國獨立出去,惹惱了中國大陸。就在美國還猶豫不决時,大陸的導彈呼嘯而至。機場、營房、補給綫、彈藥庫這些美軍在日韓的軍事基地設施統統遭到打擊;美國的衛星被遠程導彈摧毀,空軍監測和通信網絡陷入癱瘓;太平洋上空冒起一團蘑菇雲,雷達和無綫電廣播迅即中斷……”

  有意思的是,《空軍時報》稱,“這一場景不是美方的猜測,而是中國軍事專家的假想”,目的是“通過突襲美軍、著重打擊和遏制美空軍力量,防止其介入台海沖突”。報道稱,在中國軍事專家的一份報告中,最終結果將是屈辱的美軍在美國人的衆目睽睽之下稍做抵抗便溜回老家,以免和中國全面沖突。報道還說,“這些假想毫不隱蔽地刊登在中國軍事學刊和教科書上”。

  美國前空軍戰略分析家克里夫對《空軍時報》稱,上述假想不是中國軍方的作戰計劃,“是軍方內部的討論,沒准備提供給外國人或中國大衆閱讀”。克里夫認爲,中國軍事專家相信古老的智慧:重拳出擊、先發制人,“未來的沖突很可能爲時不長,但過程激烈,甚至可能只有一波打擊。因爲我們大多數軍事力量沒有部署在前沿,他們想先下手爲强”。

  報道稱,中國專家承認在正面沖突情况下中國打不過美國,一名解放軍上校形容那將是“以卵擊石”。所以中國將采取“反介入戰略”,破壞本地區的美軍力量,拖延美軍太平洋部署,迫使其遠距離作戰。“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說,‘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將使其內部陷入混亂,對他們造成强大的心理壓力,幫助我們以較小的代價贏得較大的勝利’”,“另一本軍事文獻建議通過大規模軍事演習來爲奇襲做掩護”。

  《空軍時報》多處含糊地提到“中國軍事專家”。“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說,中國正在設計能從地面發射的射程超過900英里的巡航導彈,足以打到韓國和日本。“另一位軍事專家”說,中國將首先對機場跑道進行“突然密集式”打擊,接著目標是美軍飛機。敵後工作者將提供情報和恐嚇行動,甚至可以“刺殺關鍵人物”。中國的戰鬥機群大批出動攔截空中加油機和美軍運輸機,高殺傷力的集束炸彈則將轟炸飛行員宿舍和其他軍事人員集中的建築。報道還稱,中國還可能使用電子核彈,在核火球之下900英里的直徑內所有無綫電通信都將癱瘓。中國還有大堆選擇可用,如電磁幹擾武器、炸彈和電腦病毒等。

  上述場景有可能發生嗎?《空軍時報》認爲,“這不僅僅是理論假設”,“台灣大選可能是導火索”。克里夫稱,“如果這場沖突現在就發生,我有把握我們能占上風。但隨著時間推移就不好說了。”

  論調的基礎幷不可信

  2007年,美國空軍與蘭德公司簽訂了研究合同,蘭德推出了題爲“闖入龍潭”的報告,《空軍時報》的內容就來自該報告。“闖入龍潭”長154頁,包括“中國當前的軍事戰略”、“中國反介入措施的潜在影響”等6章,分析了中美可能的沖突方式和美軍應如何應對。

  雇員達1600多人的蘭德公司是美國最大、最有影響的智庫之一,與軍方關系密切,該機構推出的許多研究報告往往成爲軍方或政府的决策參考。蘭德公司的報告建議,考慮到中國對奇襲方式的愛好,美軍應在沖突之前安裝導彈防禦系統;空軍應加强防範中國黑客,隔離核心計算機系統幷做好應急預案;必須保護衛星。

  在《空軍時報》的報道中,“中國軍事專家”、“中國機構”的字眼隨處可見。2006年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5—6月號題爲“迷失在翻譯中”的專家文章曾嚴重質疑美國收集情報的方式。報道稱,美國情報人員往往犯下翻譯錯誤,改變信息。另外,他們常主觀選擇情報,將小報報道、論壇帖子等信息作爲情報來源。結果錯誤情報日積月累,積重難返,加劇了中美相互猜疑。

  報道說,2001年,美國國家安全太空管理與組織評估委員會以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爲證,稱“中國軍方正發展在未來高科技太空戰爭中擊敗美國的方法和戰略”,但那家媒體同時還是一家擁有從時尚到時事等許多雜志的商業企業。委員會引述的報道由一名低級別軍官撰寫,幷非中國政府的政策聲明,文中所有美國的“戰略弱點”恰恰來自美國的資料。文章稱,“這就像孩子們玩的打電話游戲,話傳到最後已面目全非”。

  美國的危機意識强烈

  “關于中國將在何時超越美國的預言大多是美國人給出的”,2007年英國《金融時報》回顧了過去近20年的曆史得出了這個結論。《金融時報》稱,中國過去30年剛度過了溫飽階段,內陸地區仍面臨艱巨的崛起任務,中國公司甚至沒有掌握任何一個家用電器的全部制造技術。中國仍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新商業國家,超越美國顯然還不是一個該討論的問題。但在美國,對中國的各種擔憂多年來不絕于耳,盡管美國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對中國占據優勢。這種擔憂進入2008年的第一個月後甚至走向極端:《連綫》雜志想象“中美太空戰”,《防務周刊》虛構“中美台灣沖突”,最新一期的美國《武裝部隊月刊》也刊登一名參加過2007年“漢光”演習的專家的文章,比較兩岸軍力,想象沖突爆發,《航空周刊》20日刊登的文章中,中國的防空體系甚至都“威脅了美國”。

  《環球時報》報道,“美國近期假想中美關系會有一系列沖突,是美國人近來心情不太好的一種反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分析說,這些悲觀假想應該是在台灣“立委”選舉之前出台的。1月12日台灣“立委”選舉前,台海局勢確實非常緊張,美國人應該是看到了台海表面平靜下的汹涌波濤。此外就是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蔓延,原先估計的壞賬金額大約4000億美元,而現在有人預測實際金額遠大于此,可能是上萬億美元。這麽巨大的危機,讓世界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疑慮,美國人也是如此,他們在這些問題面前必然也就有些不愉快了。

  “此外,與中國軍事透明度增加也有關系。”金燦榮說,近些年以來,西方特別是美國一直要求中國增强軍事透明度。隨著中國國防實力的不斷增强,國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軍事透明度也在增加,不論是衛星武器、殲10飛機,還是其他戰略性武器或戰術性武器,中國都適當地展示給了世界。現在看來,西方對這個過程有點不適應。金燦榮開玩笑地說,也許是我們的透明度步子快了,美國人看到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的進步,心里有點緊張吧。

  金燦榮認爲,“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美還存在戰略互信問題”。美國從內心深處沒有把中國看成冷戰時代的蘇聯,而是把中國看成一個潜在的戰略對手。也許美國人只是把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看成與蘇聯時代差不多,而中國市場化程度遠非蘇聯可比。在這種情况下,美國人實際上從內心里不願接受一個非白人的强大國家與它平起平坐,更何况這個國家意識形態與它不同。而中國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又可能讓一部分美國人懷疑,中國是否願意接受現存的國際體系,即美國領導下的國際體系。而中國從沒說過要接受美國的領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