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
“十五”規劃是中國空間項目全面進步的時期。比如,“九五”規劃期間,中國用於民用航天的經費是17億元人民幣,而“十五”的經費數是50億元。中國在“十五”期間成功進行了26次航天發射,發射數量幾乎為2001年之前全部發射總數(54次)的一半。中國還進行了兩種新型空間飛行器的發射:“神舟”系列飛船和“海洋”海事衛星。同時還對現有衛星系統進行了改進。
雖然,中國的航天工程在“十五”規劃期間取得巨大的成績,但與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相比,中國的航天技術還顯落後。以空間成像衛星為例,中國“資源”衛星的分辨率僅為3米,甚至比西方商業衛星的分辨率還低。與此相似,“北鬥”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僅為20米,而美國GPS提供的全球定位精度在幾米的範圍之內。
中國在運載火箭技術上的進步也要全方面地來看。2005年發射“神舟6號”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46次成功發射。在總共88次發射中,“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達到了92%,這一數值接近了國際先進標准。但“長征”火箭的成功是整體的成功,細化到每一型火箭,其情況千差萬別。比如主要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的長征一2C型,28次發射無失敗,可靠性很高。而長征一3型的成功率只有77%。鑒於長征系列中某些型號的火箭可靠性不高,中國僅將長征一2C、長征一2D、長征一3A、長征一3B和長征一4B五種火箭投入國際商業運營。而長征一2E和長征一3B(成功率僅為71%和86%)將僅用於國內發射任務。
中國的空間發射能力較之發達國家也明顯不足,發射密度大大低於主要航天大國,具體情況見該頁表格。
中國的運載火箭研發能力較之航天大國也還偏弱。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發周期計劃為10年,實際可能需要15年。而美國的AtlasV和Delta IV新型火箭的研發周期僅為8年,歐洲的“阿裡亞娜5型”大約為11年。
中國惟一處於世界領先的航天領域是其載人航天項目。雖然美國的航天飛機技術先進,但美國已經意識到航天飛船在載人航天飛行方面的實用性較之航天飛機要高。美國目前正在研制新一代的載人航天飛船。可以說,中國的“神舟”飛船已經走在了美國載人飛船的前面。
未來展望
中國“十一五”航天目標有六個主要方面: 載人航天技術。提高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難度,2008年發射“神舟7號”進行航天員太空行走(現已完成)。
探月項目:計劃2012年向月球發射登陸探測器,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2020年計劃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
空間技術:
自主研發大型x射綫天文望遠鏡,開展宇宙黑洞研究。 2009年發射實踐一10號返回式衛星開展生物微重力實驗。
發展太陽望遠鏡研究太陽物理學。
發射“跨夫”三星系統,研究太陽活動規律。
國際合作:參加中俄火星環境探測計劃和中法小衛星太陽耀斑探測項目。(來源:《軍事文摘》雜志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