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軍事專家:大型航天器相撞概率低於億分之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3 10:29:02  


 
  避撞防撞並非完美解決之道 

  當世界進入仰賴空間信息技術的全球化時代後,太空垃圾的威脅並非僅僅局限於外層空間,許多太空碰撞事件都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是因為,太空垃圾與衛星等航天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很大,一般為每秒幾千米至幾萬米,兩者即便輕微碰撞,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藥片大小的太空垃圾也能將人造衛星撞“殘廢”,相應的通信、導航、氣象預報等服務都會中斷,給地面上人類的活動造成困難。

  有鑒於此,現代航天器普遍都採取了避撞防撞措施,如加厚航天器的外殼,減小航天器的體積,縮短在軌飛行時間,增加變軌機動能力,等等。一些航天大國還組建了完備的地面測控跟蹤系統,用光學望遠鏡觀測高軌道,用雷達探測低軌道,對大型太空垃圾進行監測和預警。

  同時,為了盡可能避免產生太空垃圾,科技人員在設計航天器時就預先想到它萬一出現故障或壽終正寢後該如何處置。比較常見的方法是,一旦發現衛星不能正常工作,地面控制人員就會下達指令啓動星上發動機,將失效衛星抬升到比近地軌道高近千公里的所謂“墳場軌道”上去,以免對正常軌道上的衛星構成威脅。2006年,俄羅斯的“快車”—AM11號通信衛星被太空垃圾擊中失效後,就被地面控制站送進了“太空墳場”。除了對失效衛星實施高軌道“冰凍”之外,還可以對其進行“火葬”,即:使位於低軌的廢棄航天器快速轉移到更低的軌道上,最終一頭扎入稠密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燃燒殆盡。歐洲航天局首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儒勒·凡爾納”號去年9月底就是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6個多月的太空之旅的,並在太平洋無人區上空的大氣層中銷毀。

  軍事科技專家李大光說,採取這些防治太空垃圾的措施,無疑會增加航天器的製造、發射、運營、維護成本,其壽命與效能也會受限,進而直接影響人類對外層空間的利用與開發力度。相對被動地避撞防撞而言,更好的辦法是空間修理與清理。以服役近20年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為例,美國宇航員搭乘航天飛機升空,多次對其實施“太空手術”,校准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焦距,並為其增添了新的科研設備,延展了它的功能與使用壽命。而且,可以充分發揮航天飛機運載力大、機動性高的優點,除了讓它擔任“太空外科醫生”外,還可以擔任“太空清道夫”,收集並帶回太空垃圾。

  李大光認為:“此次美俄衛星相撞事件,或許會促使美國航天部門重新考慮到2010年使航天飛機全部退役的計劃,除非屆時美國能推出比航天飛機更好的空間載具。”事實上,美國已經展開了新航天載具的研製工作。據報道,2007年,美國軍方耗資3億美元進行了一次名為“軌道快車計劃”的試驗,使用一組兩艘新型無人飛船對一顆在軌衛星進行了“太空加油”,並檢驗了航天器空間集合和自動修理等技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