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家:海洋戰略需突破點 印度洋對中國意義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6 07:53:24  


中國海軍南海艦隊的169、171驅逐艦。(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國際問題專家葉海林的文章稱,繼中國海軍護航索馬里之後,中國媒體上海洋話題再度升溫。2月17日,菲律賓計劃用一紙《海洋基線法》將中國領土黃岩島劃入本國“所屬島嶼”;18日,印度海軍參謀長梅赫塔宣布該國自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將於2011年下水;21日,中國海軍“廣州”號驅逐艦啟航前往巴基斯坦參加“和平-09”演習,從而使在印度洋水域執行任務的中國海軍052B型驅逐艦由一艘增加到兩艘。

  其實,這些新聞的背後,或許隱含一個非常嚴肅甚至有可能對中國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問題: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水域、80%以上進口能源需要通過海運,然而,中國卻至今沒有公布國家海洋戰略學說文件,對於中國來說,海洋戰略到底走向何方?

  海洋戰略需要突破點

  制定海洋戰略並不是僅僅要解決哪一種技術兵器優先之類的器物層面的問題,例如是先造航母,還是大力發展潛艇等等,更為重要的是要解決海洋擴展的方向問題,即中國要走向大洋,到底向哪裡落腳?

  從地圖上看,這似乎毫無意義,因為中國領海全部位於東南方向,而且按照海權的一般排序,對領海實行有效控製作為海權的第一層次是任何海洋國家都要首先實現的基本目標。中國擴展海權自然應該以東南方向為重點,以海上維權為首要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只有在確保了諸島嶼領土不被侵占、領海資源不被掠奪這些最基本的海洋權利之後,才能追求保證海上交通線安全、實現大洋自由通行等較為高級的海洋權利。

  實際上,中國要想成為海洋強國,在目前的海洋安全環境下,恰恰應該跳出傳統思維,另外尋找海洋戰略的突破點。從海灣經北阿拉伯海一直延伸至緬甸的印度洋廣大水域可以並且應該成為中國海洋戰略的支點之一。

  印度洋對中國意義重大

  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東南方向的海洋已經被一支遠比我們強大得多的海上力量牢牢地控制住。這支海軍和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建立了並保持著密切的安全合作。實際上,正是這種合作為某些東南亞國家利用中國的戰略機遇期蠶食我海洋權益做了背書。在東南亞,中國主張海上權益的行動甚至言論或者遭到某些國家的堅決反對,或者引起相當普遍的疑慮。而以中國目前的海上力量,挑戰全球海上霸主及其同盟體系是不現實的。

  但在群雄逐鹿的印度洋水域,中國卻有著施展海上抱負的有利條件。中國對印度洋水域沒有領土要求,沒有歷史積怨,除了一心想成為印度洋霸主的那個南亞海上強權以外,沒有任何南亞國家反對中國加大在印度洋的存在。

  更為重要的是,印度洋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的“命運之海”。印度洋海上通道的順暢與中國能源安全的關係無須贅言,能切斷中國石油血管的地方並不只是馬六甲海峽;中國正在執行雄心勃勃的西部大開發計劃,而西北內陸距離東南沿海足足有數千公里之遙,陸上交通成本是影響西部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西北通過巴基斯坦、西南通過緬甸進入印度洋可以分別縮短陸上交通線數千或數百公里。

  海權和陸權的新交匯點

  最後但絕非最不重要的是,獲得印度洋“出海口”,可以極大地緩解“馬六甲困局”,顯著降低東南亞國家在某大國對華圍堵戰略布局中的價值,使我在維護東南方向合法海洋權益時有更多的戰略和戰術選擇。概言之,借助印度洋解決太平洋問題,作為間接路線戰略的實踐,可能會比在東南方向直接尋求突破更加有利。

  從左宗棠時代算起,中國的海權和陸權之爭已經進行了上百年。其實“兩權”之間是不存在矛盾的。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視野的擴大,海權和陸權之間現在應該並且已經能够找到一個“交匯點”,這就是同樣煙波浩淼的印度洋。

  中國的海洋戰略不能由海及海,而應該由陸及海,借助陸橋走向海洋。中國應該依托南亞傳統夥伴的力量,不失時機地加大對印度洋的參與力度,以雙邊及區域合作的精神,而不是以對抗的手段,從西北和西南兩條陸橋上向印度洋水域擴展利益,尋求一個或者幾個能够提供戰略支撐的常駐錨地。

  地球是圓的,向西也是海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