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伊拉克的澳大利亞士兵。 |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近年來,澳大利亞國防軍(ADF)積極參與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並出台了一系列目標遠大的建軍方略。然而,3月31日的《澳大利亞人報》卻批評這些做法純屬“好大喜功”,稱澳軍的大部分兵力根本無法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
該報獨立進行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三軍的戰備水準“讓人深感擔憂”:
《青年參考》引述報道,首當其衝的是空中力量。現役的F-111轟炸機是20世紀60年代的過時設計,因為隱蔽性差,其在雷達上的信號猶如房屋般龐大,無法在戰鬥中全身而退。較新的F/A-18“大黃蜂”戰機,在現代化防空體系下同樣難以存活,原因是它們不具備成熟的電子對抗能力。
海軍的情況也十分糟糕。作為艦隊主力的“安扎克”級護衛艦自衛火力不足,只能在美軍提供的空中保護傘下活動。僅有的6艘“柯林斯”級潛艇半數躺在船塢中維修,剩下的也因為缺少合格的水兵而難以正常運作。
即便是狀態最好的地面部隊,同樣深受兵員緊張的困擾。更致命的是,正在阿富汗執行反恐任務的33架“黑鷹”直升機,至今沒有配備發動機紅外抑制裝置,在敵人的便攜式導彈面前與活靶無異。
諷刺的是,即便澳軍的武器破舊不堪,該國年度軍費仍然高達220億美元。這麼多錢到底被用到了何處?許多防務專家認為,這種反差表明政府沒能處理好遠期規劃和現役裝備升級之間的關係。“軍方的投資重點過分偏向‘未來’而非‘現在’,”前國防部顧問丹尼爾·科特瑞爾表示,“比方說,如果想立刻同某個具備現代化國防能力的敵人開戰,憑我們當前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陸克文政府將於近期發布新版《國防白皮書》,3月31日當天則是澳大利亞空軍誕生88周年紀念日。有評論指出,《澳大利亞人報》刊出如此“煞風景”的報道,無論對軍方的批評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其時機選擇都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