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部分仍被壓榨 華人成日本“第一外國勢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9 17:07:37  


在日本山梨縣一家溫泉旅館工作的中國研修生。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 “位於茨城縣築波市中心的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是文部科學省選定的國內5個‘世界最高水準研究據點’之一。今年3月,在這裡誕生了‘下一代太陽電池中心’。這裡的領頭人是在日華人韓禮元先生(52歲)。”這是日本《朝日新聞》最近的一篇關於華人的報道。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提起在日中國人,日本老百姓會立刻想起中華街和老華僑。而近年來,日本媒體對在日華人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焦點已不再局限于移民、犯罪等問題,而是趨於多元化。作為日本發行量第二大的報紙,《朝日新聞》自2009年2月開始,推出為期一年的“在日華人”連續重頭報道,展示華人精英們的方方面面。 

  據《朝日新聞》編輯局長輔佐齋藤淳一介紹,戰後,在日外國人主要指在日南韓人、北韓人。但是現在,在日華人從人數上已經超過了在日南韓、北韓人,成為在日外國人“第一大勢力”。

  從邊緣到進入媒體聚焦點

  神戶中華街,一個大紅燈籠高挂、中國菜飄香、充滿洋洋喜氣的地方。最初,在日中國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在異鄉辛苦打造了自己的新家。不過,記者查看了戰後60年來日本五大報紙的資料庫,關於中華街的報道幾乎都集中在中華街舉辦的節慶活動上。而對於中華街內部的生存狀況,極少有媒體去挖掘。如今,這種情況有了轉變。

  如果說第一代、第二代華僑主要以從事飲食業、商業為主的話,那麼第三代、第四代華僑從事的職業更加多樣,對日本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些變化引起了日本媒體的關注。

  日本《每日新聞》在2004年時曾以“華僑新時代”為主題,對神戶中華街的新華僑進行了連載報道。其中,中華學校的音樂老師、二胡演奏家、掌握高新技術並在日創業的企業家、攢足經驗後紮根祖國的歸國華僑等相繼登場。這些報道讓日本社會意識到,在日中國人變了。

  但是,當時日本媒體對在日中國人的報道還只局限在中華街的華僑身上。很多媒體可能都沒有預想到,在他們看來不過是聚集在中華街的“小勢力”,今後會演變為在日外國人的“最大勢力”。

  華人犯罪負面報道激增

  伴隨著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上世紀80年代後,赴日中國人激增。人數多了,問題也隨之而來。華人惡性犯罪事件的發生,刺激了日媒的神經。

  1983 年中曾根內閣宣佈引進10萬留學生計劃。為了儘早達到這個目標,日本政府放寬了就學生的簽證率。什麼是“就學生”?“就學生”是指到日本先上語言學校,再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外國學生。留學生則多指直接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很多借了鉅款、懷揣夢想從上海、福建、東北等地來到日本的就學生,為了高額學費,晚上在飲食店打工,白天趴在桌上睡覺。而其中少數就學生受不了日本社會的各種誘惑,走上了犯罪道路。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報紙的版面上,關於中國人盜竊、搶劫、偽造結婚等犯罪報道開始增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