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公開透明才能避免大陸網絡民粹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31 09:29:32  


病床上的鄧玉嬌。
  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1日載文《公開透明才能避免網絡民粹化》,摘要如下:

  湖北巴東縣娛樂場所女服務員鄧玉嬌刺死尋歡官員的新聞,在中國互聯網上如野火般延燒起來。事態發展到本周,除了律師後援團外,由國內一些知識分子與網民組成的司法正義觀察團、青年網民後援團、輿論後援團也都誕生。原本寂寂無名、交通不便的野三關鎮現在成爲網絡上的熱門詞彙,蜂擁而至的國內外媒體據說把本案相關人員都采訪過了一輪。與此同時,政府偵查機關的每一次通報,都面對著輿論的逐字逐句解讀。

  網絡輿論持續性的喧囂與公衆關注,說明社會的集體情緒已被挑起。一起發生在偏遠地區的殺人案,之所以能够造成軒然大波,互聯網帶來的傳播條件是其中部分原因,而在鄧案喧囂聲背後,中國社會的官民斷裂現象則是民衆情緒的更主要推進器。國內許多評論已經指出,5月10日鄧玉嬌案只是充當了民衆對這幾年來社會不公、司法腐敗不滿的宣泄口。

  但鄧玉嬌案還反映出更值得關注的現象,即中國網民對社會事件的介入熱情愈來愈高漲,大規模介入的速度在提升,反應力加快,而且介入的方式從言論針砭時弊發展到更具體的社會參與。此外,一個以網絡作爲平臺,又不介意從網絡走向有形現實社會的公民知識分子群體正在緩慢浮現。

  有關互聯網對中國的影響,西方觀察者曾在上世紀末互聯網剛進入中國時預言,互聯網將給中共帶來嚴峻執政危機。好幾年過去後,人們發現這個預言幷沒有實現。中國互聯網繼續快速發展,到今年網民人數已經將近3億人。進入2007年,博客、人肉搜索等網絡工具的發展,網絡的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在“年畫華南虎”、林嘉祥事件,周久耕案等系列案件中,官員因網民介入被拉下馬,網絡的威力連網民群體自己都意想不到。

  網絡發展能够與社會穩定同在,按照中國互聯網研究專家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的分析,中國政府對網絡空間鬆緊把握使網絡在充當社會出氣閘的同時,又不會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通過不斷更新的網絡防火墻、關鍵詞過濾技術、網絡監管部門與網絡公司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等方法,讓互聯網在一種“有監管”的環境下保持運行。其他國內學者更形象的說法是:中國從來就不是完全開放,但也從來不至于完全沒有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