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俄軍演:中方亮出數字化炮兵 作戰反應極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23 10:19:30  


解放軍裝備的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電/解放軍報報道,鐵甲揚塵,4台炮兵指揮車輕靈地在炮兵陣地間穿梭。車內顯示屏上,“敵”情信息魚貫而入,一組組射擊諸元在無形的網絡空間傳遞。隨著炮群怒吼,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直撲“敵”高地。這是記者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前我陸軍部隊首次實地演練現場看到的情景。

  不用瞪著眼睛觀察,不用抓著話筒呼喊,不用拿著卡尺計算。記者掐表一算,從接收數據到炮彈出膛,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自行指揮車內,沈陽軍區某炮兵團二營營長劉紹臣說:“像這樣的炮群攻擊,以前準備時間至少要三四十分鐘。如今計算機實時接收前方偵察分隊和聯合戰役指揮部傳來的各種信息,經綜合處理後形成射擊諸元,發送至各作戰單元。”

  望著遠處硝煙彌漫的“敵”陣地,該團團長王瑞金向記者介紹:“以前,炮兵指揮所與火炮陣地分離。說白了,就是‘大腦’和‘拳頭’是分開的,現在指揮車機動靈活,跟進指揮,觸角延伸,‘大腦’和‘拳頭’真正融為了一體,可以同時接收多批次不同方向的打擊任務,大大縮短了作戰反應和準備時間。”

  如果說,地面方向指揮所的變化是戰術層面的,那麼發生在中俄聯合戰役指揮部裡指揮手段的變遷,則是更高層次的。中方聯合戰役指揮部指揮員石香元向記者介紹說:“此次中俄聯合軍演,在演習設計上突出了反恐的特點。恐怖分子高度機動,無孔不入,‘敵’情隨時在變,就要求我們與友軍隨機協同、適時指揮。”記者看到,從戰役指揮到戰術實施,從地面突擊群到空中打擊群,從信息偵察獲取到傳輸處理,中俄雙方都在同一指揮平台上實施隨機協同控制,然後依托野戰指揮自動化系統,將作戰指令傳輸到各作戰群。

  石香元說:“雖然兩軍指揮各自部隊,但兩個‘大腦’是聯通的,兩個‘拳頭’也自然密切協同,向心攻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