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傅瑩英媒撰文:中國進步巨大 影響力仍有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4 17:05:38  


  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青年參考報道,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舉行,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的新開局,中美都意識到21世紀兩國所應承擔的責任。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未消退,世界對中國寄予厚望。在此背景下,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撰文,闡明中國雖然進步神速,但還是發展中國家,自身仍需面對諸多難題和挑戰。

  在西方看來,現在的中國是一個世界強國。在本周(7月27日)舉行的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奧巴馬總統稱美中關係將“塑造整個21世紀的進程”。這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承認的那樣,中美在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上肩負著重要責任。

  歐洲最近有8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強國。我在對英國學生發表演講時,他們總是問我,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將如何運用自己的實力?對整個世界而言,一個如此迥異於西方的國家走向強大意味著什麼?

  西方認為中國是一個積極而自信的國家,而中國人自己仍將中國看作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我們的經濟規模可能領先英國,但我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英國的1/15。例如,英國的土地面積和人口與湖南省大致相當,經濟總量卻是該省的17倍。英國正處於繁榮的“後工業”階段,90%的人口居住在城鎮和城市;在中國,6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農村。單單是中國殘疾人的數量(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結果,中國殘疾人的數量已經達8296萬人),就超過了英國的總人口數(據聯合國資料,目前英國總人口數為6160萬人)。

  這表明中國的特征中,存在著一種令人不解的二元性:我們常說,中國既大又小,亦強亦弱。就經濟規模和數量而言,中國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計算,卻遠遠落在後面。因此,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走。誠如西方一直呼籲的,中國也許必然要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但這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中國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的角色。

  當然,這一點並非總是不言自明。毫無疑問的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評論並不總是公允。有一堵無形的墻隔開了我們:政治體制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殘留的冷戰思維和對中國發展的滯後反應,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

  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缺乏了解。大多數西方國家介紹中國的信息十分有限——特別是有關當今中國的情況。而在北京或任何其他中國城市,有關西方的信息要豐富得多:在難以計數的書店裡,書架上擺滿了英文原版書籍和相關中文版。中國學生會鑽研英國的國情,特別是英國的工業歷史和文學傳統。在英國書店裡,卻很難找到介紹現代中國的書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也鮮為人知。

  對中國自身而言,它有更多的故事要述說。去年4月,倫敦對奧運火炬接力的負面報道讓我非常失望。當我提及我的感受時,有人就問我:“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給公眾聽?”於是我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星期日電訊報》上。這篇文章引發了一場有趣的辯論,這表明我們的聲音西方能聽到。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讓人們繼續聽到我們的聲音,我想我們應該這樣做。在過去60年裡,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以堅實的步伐向前邁進,經濟實力每隔幾年都會取得質的飛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