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超密編隊,老常對當時的飛行感受記憶猶新。飛機的每一個鉚釘,甚至長機飛行員有沒有刮胡子都能看出來,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給飛行員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絲絲恐懼。通過不斷的訓練,飛行員總結出了密集編隊的技術特點:小、難、嚴、配合,逐漸摸索出了密集編隊的操縱要領。
隨著訓練的深入,恐懼慢慢變為興奮,直到最後飛行員得心應手地掌握了超密編隊的駕駛技術。
同型機訓練使飛行員突破了心理障礙,為空中加油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加油機到試飛現場前,所有參試試飛員具備了空中加油的技術水平,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看新聞聯播老常睡著了
空中加油試飛不僅是對高技術、高風險的挑戰,也是與時間的賽跑。早在1989年加油工程立項之初,就確立了“爭三保四”的目標,也就是說必須在四年內拿下加油工程,而當時我們連加油機的圖紙都還沒有。加油工程從立項那一天起,就沒有打算過所謂的“小步快跑”,必須是“全程衝刺”。飛機的設計製造時間緊、任務重,試飛員的技術培訓和飛行訓練更是只爭朝夕。
老常是原十一航校的高級教官,1983年因試飛需要,老常到試飛團參與殲-8飛機的試飛工作。作為參加過殲-8Ⅱ、殲-8B、教練-8等國產戰機試飛的老試飛員,接受加油工程任務時老常已經年滿42歲,總部領導選擇老常看中的就是他高超的試飛技術和豐厚的飛行經驗。按當時的規定,飛行員43到45歲就該停飛了,留給老常的時間最多只有三年。老常接到任務後給領導拍了胸脯:一定在停飛前拿下加油工程試飛任務。
1991年7月,距離1991年底實現首次加油的進度壓力日益緊迫。這時,試飛工作出現了有利的轉機,
1991年7月初,上級調來了轟-6飛機,試飛員終於可以進入與轟-6飛機的實際編隊飛行了。與轟-6飛機編隊和殲擊機同型機編隊最大的不同就是長機的個頭變大了,轟-6飛機巨大的機體給編隊飛行員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進入模擬對接位置(轟-6飛機沒有加油管)飛行時,試飛員真正體驗了夾在大飛機“胳子窩”底下飛行的感受,為了加快訓練進度趕在加油機到來之前掌握加油機編隊的駕駛技術,試飛員每天的飛行計劃量很大。
飛行後,試飛員還要和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技術問題。每天飛完後回到家裡,《新聞聯播》已經播了一半了,和妻子打一聲招呼,老常才能有片刻休息的時間,可是頭一靠到沙發上,還沒看上一眼電視老常往往就已經睡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