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4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0 11:24:45  


  鄧中翰1987年—1992年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在大學期間,鄧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中翰就在黃培華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1990 年、1991年分別在國際應用核物理學雜誌及中國科學通報上發表3篇相關文章。

  1992年—1997年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學位,是該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1997年,鄧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級研究員。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先後發表過25篇學術論文,申請國內外多項發明專利,獲“IBM發明創造獎”。

  1998年,鄧中翰離開IBM 回到矽穀,結合矽穀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創建了集成電路公司PIXIM,INC,市值很快達到了1.5億美元。曾任職於美國矽穀Sun Microsystem,參與研發世界上計算速度最快的中央處理器UltraSPARC I第一代CPU。之後任職於美國IBM進行單磁子Peta-Flop超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研究。後在美國矽穀創建半導體公司Pixim,任首任董事長,領導研製高端數碼成像半導體傳感器,用於監控、衛星、外太空探測等高尖端應用。

  1999年10月,鄧中翰回國與國家信息產業部在北京中關村共同創建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長,“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成功地開發出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星光中國芯”,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並成功占領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份額。被業界稱為“中國芯之父”。同時中星也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首家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IT企業在美國上市,是中國企業在2005年原始創新、發展核心技術、走向世界的標誌性動作。

  《瞭望》文章:鄧中翰:最年輕的“新科”院士

  “我要看到中國芯,跳動在全世界各個市場”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英蘭

  臨近歲末,一直被社會廣泛關注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落下帷幕。“兩院”共有83名中國科學家當選院士。41歲的中星微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也是此次當選院士中最年輕者。

  “能夠當選為院士感到非常榮幸,同時感覺肩頭責任更重了。”在12月中旬一個冬日的下午,剛剛從美國矽穀回國的鄧中翰在北京中星微公司總部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的專訪。

  “懂外語、有能力、很神秘”,鄧中翰借用一句電影台詞向本刊記者描述了小時候自己心目中院士的形象。

  “我們從小對科學家就懷著一份尊敬和向往,在我腦海中,院士的形象往往是兩鬢斑白、特別神秘的人,似乎離我們很遙遠,是我們人生的楷模,也是追求的目標。所以在小時候我就立志要從事科研工作。幸運的是,我上小學不久就趕上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制度,也就這樣一路走下來了。當選院士,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我將背負更多的責任,做更多的努力,為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創新產生於交叉的前沿”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不惑之年的鄧中翰,說起兒時的志向,眼中仍充滿了童真般清澈的目光。

  “我小時候總聽少兒廣播節目。記得那時候廣播裡講,天為什麼會是藍的,太陽為什麼會是紅的,彩虹是怎麼產生的,等等,我特別感興趣,聽完了腦子裡還總想著這些事兒,追著大人問這問那。後來,我有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天天抱在手裡看,這就是我最初的科學啟蒙。”

  鄧中翰自幼對航模就特別有興趣,還曾自己做了一個航模參加全國比賽。他還很喜歡和小夥伴們比算數,比誰算得快,他總是贏。

  1968年出生的他,在“攻城不怕堅,攻關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這樣的詩句伴隨下,理想在不斷放大。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他不甘人後的性格激發著他不斷追求的上進心,1987年,鄧中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跨入探索科學的殿堂。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科大的錄取分數比清華、北大都要高。全國的所謂天才、神童、超長生之類的學生大都雲集在科大。鄧中翰在科大學習的專業是地球和空間科學,這是很純粹的科學探索學科。那時,科大學生的刻苦是出了名的,“在我印象裡,大學期間,娛樂的時間很少,每天都是埋頭讀書學習”;當時系裡的老師也“非常支持學生具有活躍和獨立思考能力,鼓勵我們創新思維”。

  在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做一些科學研究。大學三年級他開始嘗試用量子物理的理論來解釋地質問題,這是兩個相差很遠的學科。鄧中翰用量子力學解釋外太空射線對地球礦物質影響的論文,在中國最權威的科學雜誌《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並且獲得了共青團中央及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獎”。

  “其實創新產生於交叉的前沿,越年輕的人越敢於突破思維框架,打破框架思維更能夠創新出結果。”鄧中翰說。

  1992年,即將結束中國科大五年的學業時,鄧中翰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的機會,這為他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伯克利“百年第一人”

  伯克利是迄今為止全球產生諾貝爾獎大師最多的學校,僅鄧中翰所在的系就曾經出了7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總裁安迪.格魯夫,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史蒂夫.沃茨尼亞克等傳奇人物,也都是從伯克利走出來並在矽穀創業成功的英才。

  “我剛去伯克利時學物理,當時伯克利物理學專業獲諾貝爾獎的泰鬥都還健在,甚至和我們就在一幢房子、一間實驗室裡,這是無法想象的。”鄧中翰說,“物理學大師奧本.海默就曾經擔任過我所在的系主任。我當時一去就在著名的美國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作基礎粒子物理研究。新就任奧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朱棣文就是從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走出去的,他也是我們一個系的畢業生。”

  回憶在伯克利求學的那段經歷,鄧中翰感慨道:“我發現不能懼怕任何事情,要敢於觸碰尖端,敢於挑戰未知,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這樣的地方工作學習過,就會認為自己也是探索世界科技尖端的一分子,也要征服巔峰,有所作為。”

  在攻讀物理學碩士學位時,鄧中翰不時感受到來自毗鄰伯克利的矽穀的魅力。IT等前沿信息技術掀起的矽穀熱浪,深深地吸引著他。他決定同時攻讀伯克利電子工程學專業的博士。在即將獲得電子學博士學位時,一次日本之行又讓鄧中翰作出新的決定:同時攻讀經濟管理學。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