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為何60年造不出優秀飛機發動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08:22:46  


資料圖:國產殲10戰機一直在使用俄制發動機。
  編者按:發動機強則航空強。加快航空發動機研製,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會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學習時報》等媒體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國60 年為何仍造不出飛機發動機》。作者以冷靜的視角,科學的態度,嚴謹地分析了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經歷預研-試制-驗證-立項-詳細設計-設計定型-生產定型全過程這一重要客觀規律,以犀利的語言指出我們長期以來對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點缺乏清晰的認識。作者對歷史的追思發人深省,為航空工業的呼籲令人敬佩。現轉載此文,以激勵40萬航空人在航空事業的攻堅道路上不斷創新超越,為國家早日奉獻出更多更好的發動機和飛機產品,以實際行動實現“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使命,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航空人應有的歷史貢獻。

  中國60年為何造不出飛機發動機?

  我們給航空工業的整個兒投入,尚不及我們對越南援助的1/10,給朝鮮援助的零頭。

  2009年是中國空軍成立60周年大慶時刻,隨著殲-10的大量列裝,中國空軍不僅獲得了進入21 世紀的主要裝備,中國航空工業也在此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科研人才。但最為遺憾的是:殲-10最為關鍵的部分——發動機仍然採用的是原裝俄羅斯發動機AL31 系列,這成了航空工業幾十年的心痛。

  中國飛機的“心臟病”

  我國航空兵主力作戰型號基本採用的是國外動力系統,目前除了裝備“太行”發動機的少量殲-11B戰鬥機使用國產動力系統外,所有的新研軍機都是買裝或仿制國外的發動機。“飛豹”戰鬥轟炸機使用的是仿制英國“斯貝”發動機的渦扇9-“秦嶺”。可以這樣說,我國航空動力工業還未向我國航空兵提供過任何一型我國自行研製的航空發動機型號,也從未有過一個航空發動機型號走完過預研—試制—驗證—立項—詳細設計—設計定型—生產定型的科研過程。

  航空發動機的落後,已嚴重制約了航空工業的發展,成為空軍武器裝備發展的“瓶頸”。可以說,沒有國外動力系統,我國的航空兵主力就無法升空作戰!這對於我國國家安全、和平崛起來說,絕對是一個極為嚴峻的現實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航空發動機是地球上技術水平最高、核心技術門檻最嚴格、涉及理論最高深、整體結構最複雜的工業產品,號稱是“工業之花”。航空發動機與航天工業產品火箭發動機不同,火箭發動機是一次性產品,而且最多工作數百秒,並不需要非常強大的材料和工藝技術。而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戰鬥機使用的渦噴渦扇發動機,其不僅僅壽命長達數十年(依照發動機壽命和各國空軍飛機使用情況),而且工作環境惡劣,工作狀態改變頻繁。

  比如美國三代動力系統的第一個作品F100-PW-100,其研製之初沒有充分估計到航空發動機工作狀態轉換問題。裝備部隊以後,在戰鬥訓練過程中,飛行員常常需要發動機在最大工作狀態和最低轉速之間頻繁轉換,結果F100-PW-100出現了大量問題,也成就了F-15戰鬥機經常性的“趴窩”。因此航空發動機研製需要大量的實驗去模擬實際使用,更需要先進的材料和製造工藝去成就航空發動機這個工業桂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