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學者:周邊國家動蕩 中國不能永遠置身事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5 15:03:11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環球時報》發表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趙可金文章指出,最近兩個月,吉爾吉斯斯坦發生危機後,應吉臨時政府的要求,國際社會開始積極介入,聯合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俄羅斯和美國等迅速派出特使,開展了大量斡旋和調停工作。中國在這一危機中的角色十分模糊和謹慎。除了表示將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中國駐吉使館和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在確保中國公民安全以及安排客機撤僑等方面有所動作之外,迄今為止,中國一直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採取觀望態度。

  目前當地局勢異常複雜和敏感,不僅吉國內各方勢力膠著,而且大國關係盤根錯節,還有民族宗教矛盾和資源爭奪等潛伏著大量的不穩定因素,這一切都令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敢貿然捲入而引火燒身。這也許是中國外交舉棋不定的原因所在。

  更深刻的根源恐怕還可以溯源到中國長期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中國天然地是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經濟大國,周邊圍繞著10多個小國家。周邊國家素來對中國心懷警惕,唯恐中國干涉本國內政。儘管自建國以來,中國一直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旗幟,周邊國家的顧慮卻一直沒有消除。因此,不干涉內政原則成了中國處理周邊外交的一道紅線,讓中國外交失去了靈活性。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拋開鄰國爆發緊張局勢可能造成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傷害不論,但就鄰家有難這一事實來說,總是讓萬里之外的美國或者其他什麼國家奔波而來,中國面對危難而作壁上觀,總歸也是說不過去的。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發展帶來的社會流動加速,一國境內的緊張局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控制,必將引發對更大規模的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傷害。吉爾吉斯斯坦不會是唯一的案例,更不會是最後的案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境內的恐怖主義、泰國紅衫軍騷亂、緬甸境內的動亂,一直到朝鮮核問題和朝鮮半島近來的諸多事件,中國不可能永遠置身事外而無所作為,這與中國奉行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政策也是不符的。

  毋庸置疑,不干涉內政是一項外交原則,中國必須在原則問題上始終必須做到堅定不移,即便中國捲入周邊國家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也必須恪守在內政問題上的不干涉原則,不能逾越干涉內政的外交政策底線。同時,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性,並不意味著在具體策略上沒有靈活性。從外交學原理上來說,靈活性是外交的生命,外交離不開靈活性,沒有靈活性就沒有外交,只有在外交上具有充分的靈活性,方可掌握外交主動權。

  事實上,中國不大可能不理解原則堅定性和策略靈活性的道理,中國外交缺乏靈活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中國對駕馭複雜的國際局勢缺少信心,對能否在矛盾盤根錯節的地區緊張態勢中游刃有餘準備不足,對一旦捲入如何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缺乏勇氣。比如在吉爾吉斯斯坦騷亂問題上,衝在國際社會前面大包大攬地把自己置於各種矛盾的中心不僅是違背了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而且是一種外交上的不明智,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如此行事。對於中國來說,像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那樣,派遣特使或者調停專員,表達中國對地區局勢的關心總還是可以的。事實上,中國還可以立足於第三方的身份定位,開展第三方的調查、調停、斡旋,在大的問題上以當事國內部各方作為主角,中國僅僅提供各方和平解決問題的一切服務、便利和保障,甚至還可以提出勸和促談的建議供各方參考,這些都是外交上恰當的選擇,也是符合國家法原則和準則的,並不違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顯然,在今後的中國外交實踐中,不干涉內政作為一項原則仍需堅定不移的恪守,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增強外交想象力、主動性和靈活性上下功夫。在實踐中,要敢於參與,善於合作,不斷積累外交處理複雜地區和國際問題的經驗,不斷增強中國外交的能力。這是全球化時代捍衛中國國家利益的必要選擇,也是中國在世界上做負責任大國的必然選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