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貧困地區推廣“雞蛋工程”提高學生營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8 11:31:31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各級政府在致力於讓所有孩子“有學上”和“上好學”的同時,在農村貧困地區推廣各類“營養工程”,提高貧困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

  新華社報道,從8月26日開始,家住中國西部省份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楊忠堡村的黃成燕每天早上都能從學校老師手中領到一個雞蛋。

  “雞蛋有營養,吃了以後身體會好些,身體好了學習就更有勁了。”這位12歲的小姑娘對記者說。

  黃成燕父親早逝,媽媽帶著兩個小弟弟在外面打工,她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家徒四壁,家裡花費主要靠媽媽打工掙錢和爺爺養羊種玉米。

  “爺爺奶奶很關心我,可是家裡太窮了,沒有好東西給我吃,中午帶的乾糧基本上都是餅子和玉米棒子。”黃成燕說。

  據報道,記者採訪了解到,由於交通不便,這裡村民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來一些村民買了貨車搞運輸或外出打工,家庭狀況稍有改善,但人均年收入也僅有1500元左右。

  “我們好多學生每天都要走好多山路,最遠地要走5公里路到學校上學,很耗體力,到學校後還要動腦筋學習,可他們每天的早飯和午飯就是饅頭、饃饃,營養非常匱乏,我們看在眼裡真覺得很心疼。”楊忠堡小學六年級數學老師羅彥明說。

  給學生送雞蛋之事在寧夏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雞蛋工程”,這也是寧夏政府年初承諾的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

  根據安排,從今年秋季開學時開始,寧夏政府為南部山區義務教育階段約39萬農村學生每天免費提供一個新鮮的熟雞蛋,每年按250天計算,以增強學生健康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寧夏中南部山區是寧夏最為貧困的區域,包括“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記者曾多次在這一帶採訪。山裡娃為了省錢,每週都從家裡背乾糧到學校,但選擇性很小,吃來吃去多是土豆和餅子。

  有著32年教齡的楊忠堡小學校長馬建軍說,雖然只是一顆小小的雞蛋,但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娃娃們來說太重要了,感覺現在他們上課時注意力也集中了,早上跑操的時候也更有勁了。 

  與寧夏一樣,陜西省從2009年9月開始面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實施“蛋奶工程”,目前已惠及184.7萬餘名學生,覆蓋100%的義務教育段農村寄宿學生。 

  慈善機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也在山西省靜樂縣試點“一顆雞蛋工程”,靜樂縣基層各學校結合不同校情,制定了不同的辦法。有的學校每週向學生發放“愛心雞蛋卡”,按班級、姓名,從星期一至星期六加以區分,及時了解掌握每個學生吃雞蛋的情況。有的學校每週一、三、五煮雞蛋,二、四、六荷包蛋。 

  而在國家層面上,中國從1999年開始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目前至少在全國24個省區市171個城市、1萬多所中小學校中得到推廣,300多萬名學生受益。

  《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08》指出,中國自2007年在全國農村實施“兩免一補”(免交學雜費,免收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以來,惠及1.5億名學生。貧困學生在重返校園的同時,膳食營養狀況也得以改善。 

  據了解,中國自2005年起建立了“貧困地區6歲以下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相關危險因素的監測及數據信息系統”。同時在西部地區實施強化麵粉、鐵強化醬油等項目,以降低學生蛋白質營養不良和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中國各地對於提高農村貧困學生營養的探索還有很多,如福建省針對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生推廣“免費營養早餐工程”,重慶雲陽縣向高海拔山區小學生提供“一葷一素一湯”的免費午餐,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改善了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