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外交厭倦“戰略夥伴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8 15:55:26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俄羅斯《獨立報》近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對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看法發生明顯變化,這一變化在其對外政策的重點及對外交往的方式上都有所體現。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厭倦了戰略夥伴關係(作者俄聯邦青年事務署國際活動和青年交流處處長 米哈伊爾.馬莫諾夫)

  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開始的時候,中國對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看法發生明顯變化。在本世紀頭10年的中期,北京首次謹慎地提及必須培養大國心理。如今多數中國官方文件使用了“負責任的大國”這個詞,而“發展中國家”一詞消失了。同時北京對“責任”的詮釋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應自我約束,同時準備在全球問題上發揮更明顯的作用。

  對外政策重點發生新變化

  在與其他國家的對話中,在多邊會議上,中國的聲音自信了許多,中國人再次獲得自信是由於金融危機,由於中國融入世界金融體系程度相對較低,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比其他發達國家要小。

  各主要國家的注意力從與中國競爭上轉移到全球經濟問題上,這為中國提供了推行更積極對外政策的新機會。忙於兩場戰爭的美國只能拿出有限的力量來加強自己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陣地,包括亞太地區。奧巴馬政府的軍事努力轉向阿富汗,外交努力轉向伊朗,因此它希望中國可以成為一支能夠促進兩個衝突地區局勢穩定的政治力量。台灣局勢的變化也使中國信心滿滿,2008年在台灣總統選舉中分裂分子落敗,國民黨的代表上台。

  中國對世界經濟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北京的對外政策重點開始發生新變化,新的重點是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北京不滿意中國金融體系的狀況,採取措施將中國變成全球經濟機制的平等參與者。

  世界金融危機使北京有理由重談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構架。顯然這就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口號變型,當時的口號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

  中國政府的重點是保證國家資源安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今後這種依賴性還將提高。對資源來源多元化的需求影響著中國外交利益的地理範圍。中國關注非洲、中東和拉美的資源豐富的國家,中國經濟外交的新特點是不僅積極參與貿易往來,而且投資這些國家的資源開發,換取原料資源。

  不久前,中國是第三世界利益的主要捍衛者,如今開始與它們競爭,對於中國來說,發展中國家與其說是夥伴,不如說是其對外政策的靶子。總之,在非洲、拉美、中東,中國逐漸學會將其他能源需求國排擠出去。
 
  摒棄發展中國家處事方式

  北京政策的新特點是開始使用國際關係中的生態標準。中國領導人關心起全球變暖和人類生存環境來,開始談論願意在生態上自我約束,要使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分析家甚至認為在控制環境變化上爭當領袖的國際鬥爭可能會發生變化。北京努力將尚未完全形成的多邊生態機制提上日程,中國在這方面的積極活動還未引起更強的競爭者的明顯反對。

  中國外交的重點是處理與大國的關係:北京在它們面前表現得更為自信,這裡不是說它根本改變了聲調或政治方針,而是說中國對大國作用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中國國防白皮書肯定地說,在軍事上國際競爭繼續加劇。中國分析家認為大國關係是以合作為幌子加劇競爭。現在誰都不再像10至15年前那樣歌頌戰略夥伴關係體系的優勢。大概中國對其產生了厭倦。

  中國在摒棄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處事方式,並從而理解世界政治。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經濟和思想上,中國外交逐漸成為有著全球利益國家的外交,儘管還沒有全球野心。中國外交的迫切任務是與世界金融危機作鬥爭、打擊恐怖主義、解決全球環境問題、保證能源安全、預防傳染病、打擊海盜。北京認識到中國崛起伴隨著種種困難,大概也習慣了世界對自己發展的擔憂。中國的分析家們認為,中國越來越難以像鄧小平所說的那樣 “韜光養晦”。

  在這20年的學徒生涯中,中國學會了西方的政治語言,按中國的方式去理解 “均勢”、“多極世界”及“戰略夥伴關係”,嘗試著應用後,感到失望。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對外政策會發生革命性轉變。30年來中國不採取過激行動,這是中國政治進程的特點。中國的對外政策仍將是更為積極的,但不具挑釁性。中國仍將奉行擴大對全球事務參與的方針,但這種方針是有選擇的、挑剔的,在必要時會是合理的利己主義。按照這種實用主義的邏輯推理,中國堅決避免與任何外國有任何形式的結盟。中國的外交利益是全方位的,但外交資源有限,因此它仍舊只會致力於所選擇的外交方向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