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軍事專家稱日本防衛調整配合美軍亞太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23 08:09:55  


 
  日本媒體分析稱,自1976年首次出台《防衛計劃大綱》以來,日本一直推進“基礎性防衛力量構想”。該構想基於冷戰背景而涉及,即以蘇聯為假想敵,為抵禦其進攻而在北海道及全國各地均衡地配置陸軍部隊及重型火炮。而所謂的“機動防禦力”更強調部隊的機動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其核心是通過建設一支能發揮多種作用且靈活有效的防衛力量來抵禦周邊國家軍事上的威脅。這裡的“威脅”明顯指的是中國。

  還有軍事專家指出,“機動能力”側重於海空軍遠程攻擊能力的建設。新大綱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西南島嶼的兵力部署,具體措施包括:向一些沒有自衛隊駐守的離島派遣最低限度的部隊,將海上自衛隊潛艇規模由16艘增至22艘,在沖繩地區增加部署F-15戰鬥機等,都有同中國爭奪島嶼控制權及制海權的目的。日本此舉在於擴大“周邊有事”的範疇,以便未來一旦同中國發生海上摩擦,日本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軍力延伸到爭議海區,以獲得更多的政治籌碼。

  也有分析認為,新大綱高調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反映了日本近年來對中國的加速崛起日益焦慮。外交學院日本問題專家周永生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日本在1976年制定和1995年修改“防衛大綱”時,都沒有單獨提到中國問題,2004年首次在“大綱”中提及“有必要對中國的動向予以關注”,但相關的表述都很模糊,不像這次是“赤裸裸”地鼓吹“中國威脅論”。

  “看得出來,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惡感有所上升。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國迸發出的經濟活力令黯然失色的日本心生妒忌,特別是在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日本的挫敗感愈加嚴重;二是釣魚島撞船事件後,中日政治關係開始下滑,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趁機抬頭,‘中國威脅論’重新找到市場。新大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中日關係目前的複雜性和嚴峻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