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網絡上流傳的中國殲-20戰機試飛圖片
|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中青在線消息:在冷戰結束後的20多年裡,美國空軍在世界上幾無敵手。而今,中國殲-20隱形戰機的橫空出世,仿佛在一夜之間給美軍提供了強大的假想敵。這種判斷經得住推敲嗎?在殲-20引發的種種熱議中,一些外媒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提供了與“殲-20威脅論”不同的視角和分析。
曾有高估對手的先例
無論成熟與否,中國確實已經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造出隱形戰機的國家,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不少西方軍事觀察家大做文章。在殲-20試飛前夕,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的理查德.費舍爾即斷言,該機的部分性能淩駕於美軍的F-22之上。一位美軍退役飛行員在接受採訪時則聲稱,與殲-20的超級隱身性能相比,美軍戰機在雷達上“就像一輛18輪卡車(般龐大)”,言外之意是,美軍長期依仗的技術優勢已搖搖欲墜。
類似說辭也受到了質疑。美國《洛杉磯時報》為此特別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段歷史。當時,蘇聯的新一代戰鬥機首度出現在西方的視野中,許多媒體和專家迅即掀起了一陣分析熱潮,認為美軍的領先地位難保。然而在蘇聯解體後,隨著軍事透明度的提升,美國人發現自己的對手一直被“短腿”(航程不足)與“心臟病”(發動機壽命短)的毛病困擾,遠遠達不到原先估計的水平。報道據此指出,某些人士當下對殲-20戰鬥力的渲染,與30年前的情況如出一轍,只能毫無意義地製造出缺乏根據的恐慌。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論調,是基於殲-20和F-22的相似性,認為前者充分借鑒了後者的設計理念,甚至有所超越。但另一方面,高技術必然帶來高風險,F-22在實際部署中是否存在某些潛在缺陷,只有美軍自己清楚。這方面一個典型的先例是,在美蘇爭霸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F-111戰鬥轟炸機率先採用了創新的變後掠翼設計,不甘落後的蘇聯匆忙推出了“山寨版”——蘇-24;但後來的事實證明,變後掠翼其實是一種有瑕疵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