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貴族還是跪族 中國有沒有上流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3 11:29:02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電/《半月談》報道,章怡和先生去醫院看望朋友,她的慣例是親自下廚,備齊四樣菜品送至病房。她講對美食的熱愛和研究以及擁有一手好廚藝是大家閨秀的必備。有一次記者跟她聊天時,她說:“北京的四合院都應該拆掉,現在的人不配住。”語意之尖刻絕望,一時令人回不過神來。她的書在香港出版時名字叫《最後的貴族》。

  據廣州日報報道,多達59%的人認為已經存在一個上流社會。雖然這群富裕人士認同“上流社會已經形成”,但對於“上流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意見卻相當分散。在對“上流社會含義”的問卷調查中,選擇“意味著虛榮”的占了8.7%;偏向於外在內容的“高級社交圈”、“高貴的形象”、“對精致生活深有研究”和“高尚的禮儀規範”分別占了29%、11.2%、13.4%和14.6%;偏向於價值觀層面的“更多社會責任”為23.1%。

  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艾本斯坦寫過一本叫《勢利:美國當代上流社會解讀》的書,知識分子對上流社會的譏諷之辭溢於言表,但從中不妨可總結幾個上流社會的關鍵詞:派對、名校、時尚、藝術、俱樂部、品位、職業等等,也許還有性與醜聞。美國人在構建自己的上流社會,以抵禦歐洲人對他們的鄙視。但這沒有什麼好比的,把“粗俗”送給美國人,把“媚俗”送給歐洲人,是再合適不過的禮物。

  關於粗俗和媚俗的類比,東歐作家米蘭.昆德拉有更精彩的表達。“媚俗”是德語詞“kitsch”的漢譯,原指虛假、低俗的藝術。“媚俗”一詞在米蘭.昆德拉的小說裡上升為一種虛假、低俗的人類精神,並深入人心。

  類似的對比還有:大眾是粗俗的,精英是媚俗的;下流社會是粗俗的,上流社會是媚俗的;平民是粗俗的,貴族是媚俗的;無知是粗俗的,知識是媚俗的;沒文化是粗俗的,有文化是媚俗的;主流是粗俗的,另類是媚俗的;生活是粗俗的,時尚是媚俗的;欲望是粗俗的,精神是媚俗的;富是粗俗的,貴是媚俗的;性是粗俗的,愛是媚俗的;保守是粗俗的,前衛是媚俗的;炫耀是粗俗的,低調是媚俗的;土鱉是粗俗的,海龜是媚俗的等等。

  在心理上、身份上的投射是上流社會的一個典型標誌。一個紐約來的藝術工作者講了哈佛大學的一個笑話:問換個燈泡需要幾個哈佛畢業生,答需要十一個一個換燈泡,十個喝彩。微軟中國總部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正在絞盡腦汁將孩子送進人大附中,因為進了這裡就等於一只腳跨進了北大。名校教育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進入上流生活的一個重要法則。

  網上有網友對上流社會的粗淺的定義,照錄如下:上流社會是分地域的,一般通俗來講就是自己的資產到達一定數值不用工作就可以盡情享受生活!或者是每年的工作所賺取的金錢足夠你來維持享受生活所付出的高額價格!網友補充了與貴族的區別:區別在於貴族是世襲的!而上流社會的圈子可以通過本人的後天努力而躋身於上流社會!連連使用的感嘆號很有意思,似乎在分享與驚嘆一個發現。

  白馬非馬,上流社會不是社會。所謂上流社會是一種形容,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因此,它必然很難浮現於公眾的視野中。但我們可以說,你能在中國的城市中,找到種種“上流美”的痕跡,不擇手段躋入上流,惟獨沒學會上流的精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是謂上流。可我們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貴必淫,貧賤必移,威武必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