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人看周邊:印度迷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6 00:42:03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吉林日報刊載作者張抗抗的文章《印度迷思》,全文如下:

  幾年前的一個深秋,去印度訪問,從新德里到加爾各答,匆匆一周來去,留得滿目浮光掠影。然而,大半年過後,喜馬拉雅山南麓那片綠色的肥沃平原,文明古國大地上兀然聳立的現代都市,幻景一般依然常在眼前回放:全景和局部、瞬間或片段;或動或靜、或近或遠;每個畫面迥然相異,前一分鐘的影像,轉瞬就被後一時段覆蓋了;它們彼此強化或是互相抵消,記憶於同一時空裡分別錄下截然不同的視頻,在閃晃的播映中,令我生出無限迷思。

  印度,一個多麼不易解讀、不易書寫的國度。

  去印度,暗存的一份心思,自然是為了追溯古老的印度河文明。然而,穿行於德里恢弘華麗的皇宮內殿,卻時有身在新疆喀什的驚訝——建於12世紀的庫杜布塔、16世紀的紅堡皇宮、遠郊陪都阿各拉城、完美超絕的泰姬陵、近代的白魯爾廟、曼地爾廟……所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基本是清一色的伊斯蘭風格。公元16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以其強悍的穆斯林帝國風範,統治了印度幾個世紀之久。即便到了19世紀,以印度教改革家白魯爾命名的那座寺廟,建築風格仍很奇特,下半部為印度教寺院結構,而上半部卻採用了伊斯蘭教清真寺的穹頂。兩千多年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的經濟文化,除了保留在博物館的文物和日常食用的稻米香料之外,印度原住民的建築及生活形態,已隨恒河水流逝入海蹤跡難覓。曾在公元前3世紀以反對種姓制度、倡導眾生平等而在孔雀王朝時期被立為國教的佛教,那古老的“天竺”聖地,在視線中亦已杳無蹤影。據說在尼泊爾與印度北部接壤的比哈爾邦菩提伽耶等地,尚留有部分佛陀聖跡和寺院遺存。早在公元前14世紀,來自南歐草原的高加索人,從中亞進入印度平原。這塊三面環海的南亞次大陸,因商業貿易的環海地理交通優勢,而成為雅利安人的樂園。幾千年來,歐亞各民族在多次的遷徙和融匯中,逐漸形成了印歐同源的語言體系。渾濁而聖潔的恒河,如同歐亞大陸間一條流動的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此消彼長、厮殺碰撞滲透的一道走廊。唯有古建築宮墻寺院普遍使用的赭紅色砂岩,才是印度本土文化的底色,猶如凝固的血液,在月色下沉默。

  古老的印度,是在不斷的嬗變中得以保存延續的麼?

  去印度,也為了探究號稱當今“金磚四國”之一的現代印度——航母、原子彈、月球探測器、金融商貿、世界“第二矽穀”的電腦軟件業、“印度製造”的新興“世界工廠”……曾在電影中見過孟買繁華的都市景觀,此行新德里和加爾各答,途經那些大興土木的建設工地、車流擁塞蓬勃熱鬧的城市街道、迪斯科舞廳和歐式酒吧,多少感受到印度追求現代化的步伐和氣氛。疑惑在於,這個資源貧乏而人口負擔驚人的大國、這個看似效率遲緩管理混亂的國度,近年來經濟科技金融商貿發展迅猛,全民享受免費醫療,教育經費達到GDP的5%,遠高於中國。印度的各項經濟指標正從亞洲脫穎而出,成為“第三世界”不可小視的後起之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