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朝鮮半島問題專家於迎麗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核武畢竟是一種戰略性武器,可以使一個地區的戰略趨勢發生實質性、急劇性的變化。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巨大的威懾力,使得美國在韓國重新部署核武的可能性並不大。原因是,從韓國看,韓國國內並不是鐵板一塊,雖然也有強硬派對此表示贊同,但大多數人立場比較溫和;從美國看,奧巴馬提出“無核世界”主張,還和俄羅斯簽署了削減核彈頭的協議,目的都是盡量縮減核武。無論從輿論還是情感上,美國都不願意將核彈頭移向海外;此外,韓國周邊的國家,如俄羅斯、中國、日本都可能會強烈反對。
相關鏈接:
韓美不斷軍演意在施壓待變
由於朝鮮宣布自己是“核國家”,國際社會促使朝鮮棄核的六方會談所取得的進展也未達成令人滿意的效果,對於韓國來說,如果在其境內重新部署核武,似乎不失為一種緩解政治及心理壓力的手段。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朝鮮半島問題專家於迎麗認為,此前,美韓對朝鮮的措施都屬於“戰略性忍耐”,但在“天安”艦和延坪島等事件的影響下,局面出現了僵化,於是逐漸由戰略性忍耐轉化為“施壓待變”階段。此次美韓軍演,一方面應付的是朝鮮國內在壓力之下出現變化的可能性,也是防止朝鮮繼續採取措施激化局勢。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對朝鮮的施壓待變手段除了公開的軍事演習,還有減少經濟援助。根據韓國統一部資料顯示,韓國對於朝鮮的援助在2009年和2010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其援助數量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此前可以讓朝鮮增加外匯的項目,比如金剛山旅遊項目以及工業園區項目等,韓國方面也做了一些處理。如今,金剛山項目已經停止,工業園區也屬於勉強維持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