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電影後勁不足 後百億時代該如何發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9 11:18:59  


  中評社香港3月29日電/《人民日報》報道,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電影創造新的紀錄:票房破百億。其中,電影總票房比上年猛增63.9%,國產片占領56%的市場份額,延續了近12周的2011年賀歲檔更是取得了近32億的票房,中國電影產業取得了多項歷史性突破。

  成績雖然亮眼,但中國電影產業的問題依舊不少。在上游制片階段,類型片發展滯後,投資回報率不高;在中游發行階段,專業性不足,渠道不暢;在終端院線階段,經營粗放,發展存在一定盲目性。整體而言,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偏低,尚處在從手工業向產業化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形成一條相對健全的產業鏈條。“後百億時代”,中國電影在產業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加穩健,我們就此策劃系列報道,從類型化發展、專業化分工、商業化運作、院線化經營等方面“問診把脈”。今天推出第一篇。

  站在影院大堂,看著電子屏幕上的影片走馬燈似的滾動著,就是找不到能讓我眼前一亮的電影。影片雖多,卻總覺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進去後卻發現同行者寥寥,影片本身也乏善可陳。難道除了大片和現在這些所謂的“中小成本電影”,就沒有一些類型明晰、製作精良的電影可看嗎?熱時一票難求,冷時門庭冷落,巨大的溫差之下,中國電影可如何是好?——一名觀眾的觀影感受

  2011年春季,中國的電影市場,有些不一樣。中小成本影片《觀音山》攜青春的叛逆氣息,讓藝術片也“不動聲色”地火了一把:首周周末的票房突破2600萬元;進口科幻戰爭片《洛杉磯之戰》上映頭3天,“吸金”8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0日,該月已有近20部新片登陸各大電影院線,全國總票房約3.64億元,同比增長16%左右。不過與賀歲檔和春節檔相比,春季檔的票房仍嫌“清冷”。同時,與前段時間的大片雲集相比,春季檔是中小成本影片扎堆,從質量上看也顯得後勁不足。

  票房樂觀

  不到3個月,億元電影達到10部,國產電影繼續唱主角2010年,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收入為101.72億元,比2009年增長63.9%;內地故事影片產量達526部,較2009年增長15%。但在2001年,電影票房總收入不超過10億元,故事影片產量僅有88部。10年之間,在兩項產業指標上,中國電影業都幹得漂亮:票房增長超過10倍,國產故事片產量增長近6倍。在這樣的10年鋪墊之下,2011年承載了太多期望:票房收入繼續高歌猛進,為中國電影的“黃金機遇期”做好起承轉合,在中國市場對美國進一步開放娛樂產品市場後,堅守國產電影的陣地……

  作為“後百億時代”的開局之年,2011年第一季度的電影市場春光依舊。據統計,截至3月20日,短短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票房收入過億元的新上映影片就有10部,相比去年同期的5部“億元片”,增長幅度100%。

  在目前已經突破億元票房的10部影片中,據不完全統計,《新少林寺》、《將愛情進行到底》等5部國產片的票房收入逾9億元,領先《關鍵第四號》、《致命伴侶》、《青蜂俠》、《納尼亞3》和《創:戰紀》等5部進口片的6億元票房成績。如果再算上跨年的《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趙氏孤兒》等3部國產大片,票房總成績達到24億元,“完勝”進口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