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機槍就能打的皮卡:
不管是政府軍還是反對派戰場上最信賴的就是它
觀察利比亞戰爭的圖片和視頻,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反政府武裝,都裝備了大量的皮卡。各種各樣的皮卡經過了五花八門的改裝:從12.7毫米高射機槍、14.5毫米高射機槍,到107毫米火箭炮、四管的122毫米火箭炮,更誇張的甚至裝上了武裝直升機用的火箭發射裝置。
首先是皮卡這種車輛機動靈活。利比亞的戰事基本上是圍繞著一條沿海公路進行,激烈交戰的城鎮都被串成一條線。在這樣的條件下,皮卡有相當大的優勢兵力可以快速集結;面對強勢對手可以迅速撤退;相比重型的坦克、裝甲車,皮卡在遭到空襲時生存的幾率也相對大一些。
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後勤。一場仗怎麼打,打成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勤。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都不具備大規模決戰的條件。政府軍的重型裝備一旦大規模集結,馬上就會成為空襲的活靶子;而反政府武裝則嚴重缺乏這些重型裝備。相比之下,皮卡油耗低,對後勤的依賴低,載上三五個人和一些給養,臨時加裝機槍、火箭炮或反坦克導彈,就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作戰、機動單元。
“皮卡戰爭”傳遞的信息
第一,“皮卡戰爭”表明了利比亞的地面戰鬥烈度很低,皮卡車防護力差,不具備攻堅能力。
第二,地面戰鬥規模很小。以皮卡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不可能是一支較大規模的合成部隊。一些反政府武裝的人員在前線接受西方媒體採訪中說一兩天時間裡的傷亡“僅有個位數”。
第三,表明雙方真正的交火時間很短,都是把“保存自己”擺在了首位。皮卡的快速機動為雙方提供了保存實力的條件,一旦發現戰況對己不利,掉頭就跑。
“皮卡戰爭”表明,作戰的雙方、特別是卡扎菲政府軍已經沒有攻堅作戰的決心,很難集結起大規模作戰力量。儘管之前關於“反對派潰退”的報道很多,給人一種“西方拿利比亞局勢沒辦法”的感覺。但實際上,利比亞戰爭依然完全在西方大國掌控之中。
西方調整戰場態勢的手段還有很多,比如提供武器裝備、提供顧問和培訓人員。戰事之所以還在拉鋸,是因為西方大國對於戰後的安排還沒有一個有把握的選擇,他們還沒有“把賭注下下來”,這才是影響利比亞戰局的關鍵。
小資料:豐田皮卡戰爭
利比亞人對皮卡的崇拜出自戰爭的真實體驗。1987年1月2日乍得軍隊和利比亞軍隊在法達地區發生交火,乍得軍裝備“陸虎”吉普以及大量的“豐田”皮卡,皮卡上配備法國提供的“米蘭”反坦克導彈及機槍。在短暫的衝突中,利比亞一個裝甲旅被全殲,784名利比亞士兵陣亡,92輛坦克和33輛裝甲車被毀,81人被俘,13輛坦克和18輛裝甲車被繳獲,而乍得軍僅18人陣亡,3輛豐田車被毀!此戰因此被稱為“豐田(皮卡)戰爭”。(來源:廣州日報 文/陳虎,作者為軍事問題專家、《世界軍事》雜誌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