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統計數據洩密需制度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10:54:46


 
  對於此發現,除了解釋本月預測數據來由,Don亦表示已經知曉中國媒體對路透社所謂“章魚哥”的報道,但不願對此過多置評。當記者問及該社此次預測報道中數據來源的變化時,Don說:“調查是我們自己做的,是很透明的一個調查。”他並表示,路透社每月都會做這樣的調查。

  但當人民網記者再追問中國媒體所列舉的七次精准預測的數據是否也是依據該社調查所得時,Don則回答:“那大概是採訪的。”

數據洩密背後的制度問題

  早在2010年3月兩會期間,同時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即指出,中國統計工作總體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一段時間以來尤其是2009年中國統計數據卻成為了影響中國經濟管理效率、社會發展和國際聲譽的焦點問題,中國統計面臨著全方位的公信力危機。

  另據《中國改革報》當時報道,紀寶成認為,在統計數據公信力危機背後,存在著大量深層次的系統性、制度性的問題。

  紀寶成認為,第一,統計部門完全依附於各級政府,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門在政績觀的誘導下、企業在偷稅漏稅等因素的作用下進行系統性的數據造假,從而使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沒有任何微觀制度性的保障。地方政府的統計數據被淪為“政績工程的附屬物”,許多地方統計局事實上成為地方政府進行數據造假的“抄刀手”。

  第二,缺少剛性的統計監督體系。現有《統計法》所規定的各種監督在本質上都屬於統計體系中的自我監督。例如,由上一級統計局進行業務監督下一級統計局,各級政府監督相應級別的統計局。這種監控格局無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公信力,因為這些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在本質上都可能成為數據造假的主體。雖然統計誤差、統計衝突以及統計洩密等現象頻繁出現,但都沒有按照《統計法》進行處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