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小布什的繼任者奧巴馬手中還擁有5113枚核彈頭,雖然比1967年的3.12萬枚少了84%,但也引發了奧巴馬對美國戰略威懾與打擊武器體系現狀的不滿。雖然奧氏的無核世界實質是少核世界,但至少說明戰略威懾體系中核因素開始動搖並減弱。
2010年4月8日,奧巴馬和梅德韋傑夫在布拉格簽署了《美利堅合眾國與俄羅斯聯邦關於採取措施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條約》,表面上是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一件大事,實際上標誌著兩國開始重新思考本國戰略威懾體系的新一輪調整。儘管美俄實際削減數量不大,但說明核支柱曾經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開始動搖。
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中大量使用的新型常規武器,已經取代了核武器成為滅國亡軍的主角。“高邊疆理論”的創立者丹尼爾.格雷厄姆說:“縱觀人類歷史,那些最有效地從一個領域轉入另一個領域的民族,總能獲得巨大的戰略利益。”力量標準由核武器向常規武器的滑動,或許撬動的就是這個砝碼。
常規戰略武器:關鍵是速度
英國空戰專家湯姆.庫柏曾說過,核彈頭是人類追求武器威力的極限,而高超音速飛行器則是人類追求武器速度的極限。美國防部“瞬間全球打擊”計劃的負責人羅伯特.克勒曾說:“關鍵是速度!”在各國追求高超音速武器的競賽中,經濟科技實力雄厚的美國的動作最引人注目。
美國在尋求新型戰略威懾與打擊武器方面起步較早,這也是美國敢於降低核武器份額的重要原因。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的高超音速打擊計劃在進入新世紀後取得重大進展,以1小時打擊圈和2小時打遍世界為代表的新型武器發展計劃的提出,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非核威懾與打擊能力。
1993年美國國防部就著手“瞬間全球打擊”的超高音速“獵鷹”飛行器計劃,計劃的目標是“在60分鐘內打到地球上的任何一處”。1998年,美國提出高超音速飛行器設計方案,使用火箭組合循環發動機推進。從普通跑道起飛,發動機加速到10馬赫飛行,當爬升到40公里高度時關閉發動機,飛機依靠慣性滑行到60公里的高度開始機動飛行。在這個高度區間,地球大氣層的壓力、密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衰減:在距地球表面15公里高度,大氣壓力與密度分別約為地面的12.3%和16.2%;在30公里高度,分別約為地面的1.2%和1.6%;在60公里高度,分別僅為地面的0.031‰和0.028‰,已接近真空狀態。因此,30~60公里的高空“走廊”是高超音速飛行器長時間遠距離飛行的理想空間,在這個“走廊”短暫啟動發動機,推動飛機再次爬升、回落、再爬升,如此周而複始,飛機每兩分多鐘進行一次“跳躍”,每一跳約450公里,這樣在兩小時以內可以到達地球上任何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