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校車事故為契機反思制度重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2 08:47:49  


16日9時40分許,甘肅正寧縣榆林子鎮“小博士”幼兒園校車在接到幼兒後,行駛至該鎮西街道班門口時,與一輛陝西籍大翻鬥運煤車相撞。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美國《僑報》11月21日載文《以校車事故為契機反思制度重建》,摘要如下:

  上周三,中國甘肅省慶陽市政寧縣接送幼兒院兒童的校車與卡車相撞,目前已導致21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兒童。事故發生時,校車嚴重超載。本來是運載9個人的車塞進了64人。這起事故也再次引發了海內外對中國校車安全問題的擔憂。

  在中國,校車安全事故在城鄉都有發生,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悲劇更多發生在農村地區或偏遠貧窮地區。這是城鄉差距問題的現實反映。城鄉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是一個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但也必須看到,真正的問題出在,中國缺乏維護弱者的權利和利益的法律制度和行為規範,讓其無論貧富都能夠有尊嚴地活著。

  從中國各地政府的財力上考量,並非買不起校車,但緣何安全事故頻發?“校車”的一頭是學生、學校和家長,另一端卻連接著一個國家的未來與希望,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項目。在中國,似乎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校車制度,也沒有法律去規範這一未來的國家主人們的交通安全,私人運營的車輛中載著學生,就可以稱為“校車”。

  健全的校車制度絕非只是在公立學校設立校車那麼簡單。據報道,美國各州有500項校車法規,規範校車從生產到使用的各個環節,這使得校車每一個零件在生產時,都具有遠高於普通車輛的安全性能,在路上,校車有絕對的優先路權。中國或許已經制訂了不少保護少年兒童的條款,但往往缺乏一整套法律規範,在校車安全問題上更顯得突出。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都一直採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修漏補缺,比如城市建設、道路設計、線路規劃、公共設施建設等等,都是有問題了就採取措施來解決,想一步做一步,往往會有一個慘案會催生一項法令,一場悲劇導致一個法規消失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