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就為反導布局
據美國智庫列克星敦研究所的報告顯示,一枚彈道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其飛行過程共分為五個階段:助推階段、上升階段、飛行中段、下降階段和末段。在這五個階段中,助推和上升階段,導彈運行速度較慢,易於偵察和攔截。但這兩個階段一般都在發射國的領空範圍,由於此時無法預判導彈飛行的方向,實施攔截存在巨大的政治風險。
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速度極快的一個階段,遠程彈道導彈的中段是在大氣層以外飛行。根據當前導彈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
而下降階段和末段,彈頭飛行的速度非常之快,從而加大了攔截的難度。目前美國的“愛國者”型導彈系統就屬於這種末端攔截武器。
在建設亞洲反導網的過程中,需要三大組成部分:陸基攔截導彈、大功率的反導雷達和可移動部署的攜帶“標準”系列導彈的宙斯盾驅逐艦。為提高對日本周邊導彈防禦的能力,美國在日本部署了移動式早期警戒雷達——“X波段”雷達。這種耗資9億美元的X波段雷達功率強大,可以發現數千英里之外的棒球大小的物體。部署後可以辨別出誘餌導彈彈頭與真的導彈彈頭。這是導彈防禦系統的一項重要能力。
此外,日本積極加入美國導彈防禦計劃,使美國導彈防禦的前沿向前推進了數千公里。一枚從亞洲射向美國本土的導彈,發射後尚在升空階段便能被部署在日本的X波段雷達預警系統捕獲,並立即引導亞太地區的海基和陸基攔截導彈實施攔截,確保在導彈飛到美國上空之前將其擊落。而且,整個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沿西伯利亞大鐵道部署的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陣地以及發射狀況,都處於美國反導雷達的監控之中。
那麼,澳大利亞為何成為美國亞洲反導系統的組成部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顯然是為了對付中國。因為中國射程可威懾夏威夷和美國南部的洲際彈道導彈,在作戰時,該導彈的彈道軌跡要飛越太平洋,所以美國將最新一代的天基紅外監視衛星數據傳輸中心設在澳大利亞。這樣一來,日本與澳大利亞就成為美國在亞洲地區建立反導防禦系統的重要棋子。
不同於日本,韓國一直強調反導作戰的獨立性,迫於國民的態度,韓國政府依然反對任何加入美國全球導彈防禦體系的想法。不過,在朝鮮發射衛星這一事件的刺激下,首爾的立場出現鬆動,最近表示打算與美國合作開發“韓國反導體系”,以抵禦“朝鮮中短程彈道導彈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