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加坡華人傳統木偶戲曾經風光一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8 10:19:25  


雖然觀衆寥寥無幾,但新興港瓊南劇社每周還是排練三次,為下一次的演出做最充分的准備。
  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本地傳統木偶戲在走向沒落之前,曾風光一時。新和平木偶戲班是本地現存唯一能以興化話演出的木偶戲班。新和平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開始立足本地,楊來好是第三代接班人。31年前新和平的老班主去世後,他以3000元買下整個戲班,包括木偶和300多個劇本。 

  原籍福建莆田,楊來好7歲起便跟著爺爺在街頭演木偶戲。9歲爺爺去世後,他便上台學樂器,10多歲時已掌握了木偶的演出技藝,是一個全能的木偶戲班主。

  莆仙木偶戲俗稱“加禮戲”,主要在神誕和廟宇節慶上演出,用的是半個人高的提線木偶。除了酬神,過去家境好的興化老鄉也喜歡在結婚、生日時,請戲班到家裡表演助興。以前奎因街(俗稱三馬路)是興化人聚居處,演出時特別熱鬧。

  現在,莆仙木偶戲的演出機會非常少,台期主要集中在廟宇的節慶和農歷7月,一年大概演出150到180場,換言之,只有半年的演出機會。

  新賽寶豐班

  今年至8月演出不到十天

  其實,新加坡本地還有好些個不同方言群的木偶戲班。較活躍的潮州木偶戲班就有兩個,新賽寶豐班是其中一個。班主吳亞榮(76歲)估計,新賽寶豐班由他的父親傳到他手中,少說也有100年了。他本人十一二歲時加入戲班至今,能演能唱也能演奏木偶戲的各種樂器,看著潮州木偶戲從興盛走向沒落。

  潮州木偶戲的木偶是持箸木偶,俗稱鐵枝木偶,個個製作精巧。木雕的身軀,頭部是泥塑人頭,也有瓷塑的,手腳有節,類似人體四肢的關節,表演時可以靈活彎曲。木偶身高約半個成人手臂,背後和雙手連接鐵箸,藝人必須提箸表演,以操縱木偶的動作。

  據了解,70年代是潮州木偶戲班最風光的年代。吳亞榮說,好年景時,他們的戲班每個月都要演十多天木偶戲,單靠木偶戲演出,他就可以養妻活兒。吳亞榮跟太太育有四個子女。可是80年代以後,這種繁盛景象便一去不複返。

  潮州木偶戲班主要也是為廟宇的酬神活動而演出。鄉村的消失,潮州廟宇數目的減少,也許是潮州木偶戲興盛不起來的原因之一。

  潮州木偶戲現在的演出機會也少得可憐。到目前為止,今年新賽寶豐班在1、4、6、7月各有一天演出,加上8月的三天演出,還不到十天。吳亞榮說,這樣的情況已持續了十年左右,其餘的日子,戲班就得靠清唱潮曲來維持了。跟多個木偶戲班一樣,現在新賽寶豐的演員和樂師都是兼職的,沒演出時各忙各的,有演出時則臨時凑數。

  “三春隆”海南木偶戲班

  曾受邀到印尼演出15晚

  在一些海南人的記憶裡,海南木偶戲也曾在新加坡有過一段輝煌時光。50年代,海南社團會慶,富有人家辦喜事都愛請一台木偶戲表演助興。海南木偶戲用的是杖頭木偶,那是一種用木頭做頭,以兩根木棒控制木偶手部動作的木偶。

  新加坡什麼時候開始有海南木偶戲,一時難說得准。根據《新加坡瓊州會館135周年紀念特刊》的記載,已故的瓊劇嗩呐師傅符祥春說,他在1926年隨一個瓊劇團到新加坡表演時,本地已有海南木偶戲班了。

  後來符祥春也搞了一個木偶戲班,不過沒有班名,曾受聘在快樂世界演出。日本占領時期,木偶戲班常有酬神戲演,跑遍後港、樟宜等海南人聚居的山芭。1947年,符祥春和兩名朋友組成“三春隆”木偶戲班,隔年該戲班受邀到印度尼西亞廖內演出15晚,轟動一時。

  符祥春去世七年後,新興港瓊南劇社以兩300元買下符祥春留下的木偶、道具和布景,希望能將這批木偶道具保留下來,劇社還花了4、5千元把木偶、戲台和戲服整修一番。

  14年前,新興港瓊南劇社受邀到海南會館演出,那是該木偶戲班的第一個演出,也是海南會館停演木偶戲30年的第一場演出。這些年來,新興港瓊南劇社的演出機會不算多,今年估計有八場。目前,該木偶戲班有20來個演員,他們都是樂齡人士,雖然每次演出只有十幾二十名觀眾,他們仍每周排練三次,為下一次的演出做最充分的準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