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國殲-7戰鬥機。 |
赫拉姆奇欣認為,美國的經驗表明,第5代殲擊機的構想顯然已陷入僵局。美軍F-22僅有188架,而不是最初計劃的750架,很難完全替代893架F-15A/D。而且,F-22極為昂貴,單價3-4億美元,幾乎是F-15飛機0.3-0.5億美元的10倍。另外,F-22載彈量小,哪怕是相同的AIM-120和AIM-9空空導彈,也只是F-15的2/3。隱身的F-22生存能力較強,但是F-15的戰場生存能力也並不差,雖已多次參加實戰,卻沒有一架被證明在空戰中被擊落。何況F-22還有比較嚴重的座艙缺氧問題。相比之下,F-35的情況更糟糕,為替代F-16、A-10、F/A-18A/D和AV-8,美空軍計劃採購1763架F-35A,海軍航空兵採購260架F-35C,海軍陸戰隊採購80架F-35C和340架F-35B。但是項目遇到嚴重技術問題,量產日期一再推遲,價格卻在猛漲,原本應比F-16便宜的F-35的價格現在至少是F-16最新型號的兩倍,是最舊型號的5-6倍。很難想象昂貴的F-35會像A-10一樣直接對抗敵方防空火力,雷達隱身性能也將無濟於事。總之,美國第5代殲擊機項目似乎已陷入僵局。俄羅斯T-50和中國殲-20同樣如此。
俄專家指出,解決上述問題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偵察和攻擊航空兵可以實現較大程度的無人化,只有中美俄擁有的戰略航空兵應當增加戰鬥載荷,發展替代性空基和海基巡航導彈,盡量簡化針對游擊戰的強擊機。至於殲擊機,可能有3條發展道路:一是技術進一步複雜化,從第5代向第6代,以及高超音速無人機過渡;二是繼續完善第4代殲擊機;三是技術簡單化,借鑒4代和5代機技術,退向第3代。相比之下,第一條路障礙較多,而且無人殲擊機技術極其複雜;第二條路最簡單,分歧也少,但是飛機同樣日益昂貴而複雜。多數國家出於慣性在走這條路,其中歐洲和中國的情況最樂觀,歐洲“台風”、“陣風”、“鷹獅”戰機都借鑒了美俄F-16、蘇-27,但是數量太少,不足1000架。中國完全不限制數量,而且殲-10、殲-11、殲-16性能先進,在生理年齡上遠遠優於美俄同類戰機;第三條路只有中國謹慎行走,繼續生產和完善殲-7,主要用於出口,同時也為自己儲備。另外一個方案是把高級教練機發展為輕型殲擊機,在此方面韓國FA-50較為成功,在戰術技術性能上已成為標準的 第4代輕型殲擊機,俄羅斯的雅克-130也有這種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