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地震混亂和糟糕的救援就是一例。時任首相菅直人竟由於瞎指揮導致第1核反應堆氫氣爆炸而被東京地方檢察院刑事立案。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日本改變策略,錯誤甚至愚蠢的升級釣魚島衝突就不難理解了。另外正是由於中央政府的無能,也才給地方政治人物嶄露頭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會出現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可以製造“購買”釣魚島風波的原因。
第三,日本誤判中國國內和國際形勢,認為有機可乘。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進入到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任務都是十分艱巨,更加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內部矛盾也十分的突出。任何一個國家處於這個階段,自然是不願意在外交上再生事端。此外,中國的人均GDP雖然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增長潛力依然驚人。為此,美國已把中國做為頭號競爭對手,高調宣布重返亞太,插手南海爭端,支持越南和菲律賓牽制中國。日本此時動手,大有搭順風車、火中取栗之意。
當然釣魚島海域發現豐富的油氣儲藏,也是令資源短缺的日本失了方寸的原因之一。不過面對中國的強硬和靈活的應對手法,日本顯然是打錯了如意算盤。2010年在釣魚島區域發生中日漁船相撞事件,日本將人帶船扣留。但最終在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壓力下——溫總理強硬要求“立即無條件放人”、中斷稀土出口、取消旅行團——當然也包括扣留四名擅自闖入中國軍事區的日本人,迫使日本無條件放人放船。
而這一次,大陸的釣魚船沒有按計劃前行,而是由香港——而且也同樣是民間——站在第一線,更是高明的手法。香港做為中國的特區,既代表中國,但也有其特殊性。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香港有獨自決定和行動的權力。香港保釣船的行動,日本無法指責是中國指派,也不能把衝突升級的責任推向中國。但衝突發生之後,日本面對的卻又不是香港而是中國。產生的實際效果卻又完全相同。這一次本來大陸、台灣和香港的保釣組織相約一起行動,但大陸無需站在第一線就可達到目的、台灣無力得罪日本的情況下,最終只有香港保釣船出發。不過,香港之例也值得台灣借鑒,在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時候,如南海爭端,台灣同樣也可以發揮類似於香港的作用。畢竟由台灣出面,不僅令美國無法插手,而由於大陸的存在,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對台灣動武。
其次,正如上文所言,中國正處於中等收入階段,和所有的國家一樣,這一時期往往是社會矛盾叢生、衝突頻發。更重要的是,中國舊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被否定後,新的價值觀仍處於成形期,在凝聚社會共識方面尚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再加上中華民族不團結的國民性,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實是要大於其他國家。然而此時日本在釣魚島誤判,一再採取激化矛盾的做法卻成為中國凝聚共識外部因素。特別是此時的中國已經有充足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來應對,並屢屢在中日博弈下占據上風,更是贏得海內外中國人的支持和認同。這和藏獨、台獨、疆獨的效果是同樣的。這些分裂勢力的存在雖然對國家的統一形成挑戰,但也成為中國團結一心的催化劑。這恐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國無外患,必有內憂之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