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後悔。南沙守備部隊選拔上礁官兵的淘汰率高達20%,劉曉章以優秀的報務專業技能通過了層層選拔。他說,等到這一輪守礁任務結束,他要為至今不知自己上礁的母親拍張照片寄回去,背景是大海和向陽而開的太陽花。
在南沙分辨新兵老兵,不用看軍銜。滿臉曬得泛紅的,一定是上礁不久。多守幾輪,多上幾個礁,等到脫上幾層皮、皮膚由紅到紫再由紫到黑,新兵就成了黝黑黝黑的老兵。
永暑礁翻譯李明就是這樣一位老兵。1987年,大學畢業剛一年的他赴南沙執行任務,從此告別故鄉黑龍江,在祖國的最南端安下了家。
指著礁盤上一簇一簇木樁,李明回憶說,搭在水上的第一代高腳屋其實就是北方的看瓜棚,能住一兩個人,一陣強風一個大浪就可能把棚子掀翻。第二代高腳屋改為鐵皮屋加木樁,穩固性好了些。直到1990年夏天,南沙才有了永固性建築。這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全部是在陸地上完成澆築後整體運上礁點。
今天,即使永暑礁上已建成75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即使各礁陸續接通電視信號、局域網和手機信號,守礁仍然意味著艱苦的付出。
而在49歲的李明看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守礁,這樣的人生彌足驕傲。”
“軍人只有兩種狀態:打仗和準備打仗”
“每次到南沙,我都有新的感受。”編隊指揮員蔣偉烈說,“各礁工作、生活條件和裝備逐年改善,更讓我們欣喜的是,軍事訓練水平和部隊戰鬥力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