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媒稱俄軍在遠東部署大量先進武器 應對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5 10:43:32  


 
  卡申認為,現在中國的發展和穩定面臨多種挑戰和威脅,誰都無法準確預測中國未來,哪怕是十年之後的政治走向。中國政府意識到了發展和穩定面臨的威脅,正在積極採取措施應對,但是目前的經濟科技現狀很難保證長期前景內較高的成功概率,局勢可能會在幾年之內發生徹底變化,中國面臨的潛在威脅就將變成現實威脅。從長期發展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沒必要與俄羅斯對抗,但是冷戰期間中國曾經同蘇聯對抗,儘管同樣沒有意義,因此俄羅斯不得不考慮各種可能性。畢竟一旦與中國發生衝突,俄羅斯無論在軍事上採取哪種措施,都會在戰爭伊始就陷入失敗邊緣。如果不能大量使用核武器,而且還必須是在戰爭的早期階段使用,那麼從原則上講就根本無法保護西伯利亞和遠東。

  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地廣人稀,與中國的邊境線長達3000多公里,寬度平均200公里,而且北部地區不適合大量人口居住和大規模經濟開發。如此狹長地帶的防禦本身就極為困難。另外,這裡人煙稀少,基礎設施不發達,只有兩條國家級鐵路幹線和一條公路幹線,而且從赤塔到哈巴羅夫斯克的公路幹線的某些路段直接臨近中國邊境,極容遭受中國境內的炮火攻擊。貝阿鐵路雖然距離邊境稍遠,相對安全一些,但是橋梁和隧道太多,容易遭受航空裝備和巡航導彈的打擊。不利的地理位置和薄弱的基礎設施一直都是蘇聯和俄羅斯遠東政策的決定因素。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沙俄占據經濟和軍事優勢,卻最終戰敗,地理位置不利是主要原因之一。從30年代起,為了保持對日本和中國的戰略優勢,蘇聯企圖憑借軍事工業優勢,部署強大的作戰集群,確保除了人數之外,在重型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上對敵方的絕對優勢。即便是在最艱難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國家命運岌岌可危之際,蘇軍部署在遠東的兵力兵器也沒有少於110萬人、2000輛坦克、3100架飛機和9000門火炮。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緊張時期,蘇聯在遠東地區進行類似的軍事部署。從1965年起,開始從內地向鄰近中國的軍區調派兵力,僅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向外貝加爾軍區增派了10個師,其中包括3個坦克師。1990年該軍區共有26萬人,3100輛坦克,3900門火炮,大約200架直升機。遠東軍區當時大約有37萬人,6000輛坦克,5800門火炮,300架直升機。在重型武器裝備的數量上,蘇軍上述兩個軍區可與當時500萬中國軍隊相提並論,而且技術水平遠遠超過對方。另外,中亞軍區、西伯利亞軍區和太平洋艦隊相當部分兵力也在針對中國厲兵秣馬。曾在外貝加爾軍區情報局服役14年的列戈米諾夫少將回憶稱,當時蘇軍非常清楚,如果爆發常規軍事衝突,蘇軍集群的能力無論如何都無法匹敵龐大的中國軍隊,雖然非常不現實,但是唯一能保證蘇軍在常規衝突中獲勝的方法是在被中國軍隊分割、包圍之前,迅速轉入進攻,分割、包圍和摧毀在數量上處於優勢的對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