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備受非議 在華“洋奶粉”正在走下神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6 14:37:32  


  中評社北京8月6日電/在中國市場經歷長達5年攻城掠地、高歌猛進之後,“洋奶粉”近日接連遭遇“變相漲價”、“食品安全”的“拷問”。“價高質憂”問題頻現,近年不斷蠶食中國市場份額的“洋奶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據新華社報道,7月初,國家發改委對多家奶粉企業啟動反壟斷調查,多美滋、惠氏、雅培、美素、明治、合生元、貝因美等多個外資奶粉品牌陸續降價。

  然而,在反壟斷調查不足一個月、調查結果尚未公佈時,曾首個宣佈降價的奶粉企業惠氏,低調推出新配方嬰幼兒奶粉,新品價格與7月3日降價前的原配方奶粉價格基本相當。以900克的二段奶粉售價為例,“新配方”奶粉為223元,而原配方奶粉降價後才158元。

  對於此次漲回原價,惠氏方面解釋為,配方更新後,每個階段的奶粉有所升級,例如一段中的DHA含量增加了約70%,三段中的膽鹼增加了20%,葉黃素增加了40%。由於新配方成本及研發成本較舊配方高,無法在原有價格的基礎上繼續下調,因此維持其下調前的價格。

  然而,惠氏這一“成本上漲說”,遭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質疑。“換一個配方,在一些成分上面有些稍微的變動,這是很多‘洋奶粉’漲價的慣用手法。”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新配方中膽鹼、DHA用量增加對奶粉的成本確實有影響,但不至於讓價格出現4%的上浮,惠氏的這種做法就是一種變相的漲價行為。

  東方艾格農用諮詢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後,多個外資奶粉品牌曾通過更換包裝、升級配方等方式多次漲價,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頻率也從“一年一漲”逐漸變成“半年一漲”,甚至“一季一漲”。

  雖然坐擁高價,但“洋奶粉”還是佔據中國市場的“霸主”地位。AC尼爾森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已由2008年的約1/2下降到現在的約1/3,而外資品牌的卻迅猛增長到約2/3。

  究其原因,是“洋奶粉”一度被中國消費者寄予了“高品質”的信任。“我家女兒2歲了,一直都只喝‘可瑞康’,就是覺得‘洋奶粉’安全些。”廈門市民夏玲平說。而正是可瑞康旗下的1段嬰兒配方奶粉和2段延續較大嬰兒配方乳粉,被國家質檢總局在5日發佈的消費警示中“點名”。

  由於新西蘭恒天然集團被“肉毒桿菌”污染的乳清蛋白粉產品提供給了8家製造商,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建議父母暫停為6個月以上寶寶喂食“可瑞康”牌2段嬰兒配方奶粉。作為掌控了新西蘭90%奶源的恒天然集團,繼雙氰胺、反壟斷調查之後,今年以來第三次發生負面事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