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林肯”號航母與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在海上航行,可看到雙方載機數量的差別。 |
法國陷核動力陷阱“出海時大吹返航時溜回”
美國現役十艘尼米茲級航母的總排水量幾乎達到一百萬噸,已經成為了強大海軍的代名詞。除了美國,法國就是第二個吃螃蟹的人,但可惜的是,法國的核動力航母表現卻差強人意。
“戴高樂”號的建造計劃由於法國政府的改選而一再延後,直到1987年才開始切割“戴高樂”號的第一塊鋼板。之後由於斜向飛行甲板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制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在2000年又進行了甲板延長改造工程,最後,整個項目耗資800億法郎,比原計劃投資高出了近6倍,預算超支的狀況實在令人瞠目,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
財政黑洞只是一方面,“戴高樂”號最受質疑的就是4萬噸的核動力航母高不成低不就,性能飽受爭議。由於法國造船業早已走下坡路,因此當初在法國找不到大型船塢來建造更大尺寸和噸位的核動力航母,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因此4萬噸的核動力航母載機數量有限,和美國核動力航母性能差距較大,和瓦良格這樣造價更便宜的60000噸航母相比沒有任何的優勢。法國沿用兩具與法國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相同K-15核反應堆,滿以為這樣可以節省經費,但造成了“戴高樂”號性能上的重大缺憾──動力不足,總輸出僅76200軸馬力,在海試中“戴高樂”號跑出的最大航速僅25節,創下了二戰以後新造傳統起降航空母艦的最低速紀錄。
服役以來,“戴高樂”號先後參加了美軍打擊塔利班政權行動和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但是,在執行對利比亞軍事行動4個月後,“戴高樂”號突然以戰費開支過高為由提前撤出戰鬥,外界對其以經費制約為由提前結束任務的解釋均表示懷疑,更多趨向於認為“戴高樂”號“頑疾”複發,再次出現故障被迫退出戰鬥。正如法國媒體所評價的:“戴高樂”號每次出海,總是大吹大擂一番,但返航時卻總是悄無聲息地溜回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