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工商時報:“拆政府”解決台灣發展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1 11:15:51  


  中評社台北8月21日電/在罵政府成為全民運動之後,“拆政府”的訴求正蔚為風潮,甚至被不少社運人士視為醫治當前台灣困境的“解藥”。理論上,“拆政府”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透過選舉,促成既有政黨再輪替;二是體制內改革,有志者組成超越藍綠的新政黨,力爭治國機會;三則是發動體制外革命,以新政權推翻既有政黨政治。此三者激進程度有別,代價懸殊,但至少都是把“拆政府”當手段,以新換舊,試圖衝破僵局。最怕的是,將“拆政府”當成目的,導致社會陷入無政府的動盪深淵。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拆政府”的悲憤情緒正莫名地蔓延,此話絕非危言聳聽。實例一:有位剛回來的學人,在機場搭上計程車,聽著地下電台的司機確認乘客會講台語後,一路破口大罵政府“不要臉”。行經仁愛路,司機開窗拿進某豪宅宣傳單,又批評發單小弟狗眼看人低,只發給前後的私家轎車,要不是他開窗還要不到。車到目的地等待右轉,司機復痛斥路人行走緩慢,浪費他賺錢的時間。然後,他丟下一句“這款政府拆拆ㄟ,大家卡快活啦”,便將車快速迴轉揚長而去。彷彿被五雷轟頂的學人乘客心有餘悸地問:“台灣人都是這樣講‘道理’的嗎?”

  實例二:幾位生長在舒適圈的年輕人,動不動就在網路上相濡以“悲”。問他們悲從何來?從小沒吃過苦、沒被戒嚴過的這些新生代竟然回答:“政府不公不義,讓我們前途茫茫,所以要拆政府啦!”彷彿被外星人嚇到的中年提問者內心不免一驚:“現在年輕人都是這樣‘論述’問題的嗎?”

  不管有理沒理,透過電子媒體報憂不報喜的強力渲染,台灣社會已然陷入負面循環。然而,洩憤洩悲之餘,我們還是要嚴肅面對政府要如何“拆”,才不會對全民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可以對“國家”發展帶來更大積極性。

  拆法一:透過選舉,促成既有政黨再輪替。重新執政的日相安倍晉三,其三支箭經濟學勝敗雖未定,但至少鼓舞了失落廿年的民心士氣。馬政府最大的失敗,在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無法激勵朝野正向互動,反而成了凡事辦不了的Bumbler政權。

  但,在野的綠營是值得託付的政黨再輪替對象嗎?扁政府八年,不能說沒有建樹,但扁家貪瀆案,造成黨內分裂、社會對立,首度政黨輪替的代價不可不謂慘烈。遺憾的是,本該與扁家切割,重新振作以迎向未來的民進黨中央,近來竟“倒退嚕”,接受陳水扁的入黨申請,形同為扁家“平反”。此舉令親痛仇快,黨內有識之士直斥為“失去理直氣壯”、“非常羞恥的紀錄”。如此精於政治算計、卻吝於擘劃政經改革的在野黨,選民又如何期待其能“先天下之憂而憂”?

  對於受夠藍綠內耗的諸多選民而言,拆法一顯然不可行。那麼由有志者組成超越藍綠的新政黨,進行體制內改革,力爭治國機會,或許是最有積極性、最有想像空間的“拆政府”之道。

  27年前集結黨外人士所組成的民進黨,也曾經是個充滿理想、推進民主的新興政黨。在威權戒嚴時期,黨外人士團結爭取言論自由與民主參與,奮不顧身衝撞當道,美麗島事件的主將們因此耗擲青壯歲月入獄服刑,但終於扭轉了時代,推倒了戒嚴鐵壁,進而在13年前促使台灣首度政黨輪替的民主美夢成真。

  怎奈權力使人腐敗,今日的民進黨老矣!至於在民主化過程中,自國民黨分裂而出的新黨、親民黨,始終擺脫不了原生政黨的陰影,而意識型態鮮明的台聯黨則只能扮演“敗事有餘”的關鍵第三勢力。

  台灣雖已是個民主開放社會,卻有著“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債台高築”的文明通病。擔心遭不公不義對待的白衫軍世代,故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快閃集結,強逼行政與立法者應變個案,並自詡所做所為超越藍綠、年齡與階級。但此類抗爭終究秉於俠義而非法治精神,也無助於解決結構性的貧富失衡與財政危機。

  因此,真正有心找出“解方”的新世代,應該認真思考組織屬於新世代的政黨,學習以有勇有謀、負責任的態度,挑戰故步自封的既有老黨。即使要再花上幾年,才能撼動兩黨,但只要能推動台灣社會的再進步,就是國家之福。

  至於體制外革命,則絕非大多數人所樂見。代白衫軍世代發言的某些意見領袖宣稱,為洪案集結凱道的25萬人成功發動了台版茉莉花革命。然而,此言差矣!首先,政府對這25萬人的訴求,幾乎照單全收,完全沒有壓制抗爭,跟強人極權的反制截然不同。或者可以說,就算沒有25萬人上街頭,在輿論壓力下,主政者還是會順應民意。

  其次,真正的革命,沒有不流血的,且唯其破壞力強,重建的過程必然漫長而痛苦。這也是何以孫中山花了四十年搞革命,還要在遺言裡叮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如果民初的亂世時遙日遠,難以想像,那麼大家不妨看看近期埃及在茉莉花革命後的家國板蕩與生靈塗炭。煽動群眾造反很容易,彼岸的文化大革命即是血例,但要把失序的國家拉回正軌卻很難,沒有那個世代該平白被犧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