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5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公佈2014年度中國經濟增長目標。
新華社報道,在北京接受採訪的政協委員和經濟學者預計,中國的經濟發展將繼續鎖定在“中高速增長”,保持在7.5%左右,無需擔憂“硬著陸”。隨著兩會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措施落實,中國的發展前景將更明朗,對中國未來感到悲觀大可不必。
但在兩會召開前夕,《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對中國經濟發起了新一輪“唱衰”,主要依據是去年GDP增速創14年新低,而近一段時間人民幣的連續下跌,以及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增速放緩,更成為外界唱衰論調的“證據”。
其實稍稍留意即可發現,往往當中國有重大政治事件或活動,海外一些機構和媒體唱衰中國的聲調即會高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外部監事梅興保分析說,持“中國崩潰論”說法的大致分三類:一類是政客,擔心中國作為龐大新興經濟體出現問題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利;一類是國外學者,他們對中國的新情況不了解或者了解的比較片面,僅憑經驗和數據發表言論;再有一類就是一些投資者和機構,試圖從唱衰中獲利。
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7.7%,超過年初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分季度看,去年各季度增速始終維持在7.5%至7.8%的合理區間內,波動幅度明顯收窄。
“單純從幾個經濟指標斷言中國經濟硬著陸為時過早。”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說。
事實上,中國製造業的數據下滑主要原因在於春節期間,很多工廠停工,新訂單收縮;人民幣貶值則是經濟內在發展的要求,是市場作用的發揮。“人民幣連續貶值對於出口其實是利好消息。”張小濟說。
政協委員和經濟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結構轉型升級的體現和需要,中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至“中高速增長”的“換擋期”,屬於主動調控。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存在下行壓力,但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首先,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城鎮化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仍然有增長空間。
專家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城鎮化率有15%左右的增長率,這個過程沒有完成,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空間依然較大。
來自英國的阿特金斯是一家工程、設計和項目管理顧問,為各個國家的城市規劃提供諮詢服務。亞太地區城市規劃和諮詢總監馬克·哈裡森說,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他的規劃團隊目前有200多人,人數比5年前翻了一番。
其次,中國仍處在消費升級的階段,中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將是一個持續的、結構轉型的過程。此外,中部、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以及改革創新等都給中國經濟提供新的動力。
2014年,就國際環境而言,美國經濟的復甦和歐洲經濟的穩定性漸強;就國內而言,農業形勢總體穩定,投資和消費都將呈現新的增長點。尤其是以信息和網際網路帶來的新興商務,消費力都將增強。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工業,成為去年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
“這些都構成了中國經濟穩定的基本面,2014年中國經濟依然具有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條件。”梅興保委員說。
“只要就業保持穩定,就不會對經濟進行強力干預。”張小濟委員說。
“中國經濟的動力在於改革,企業生命在於創新。”在連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河南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看來,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出台這麼多改革舉措,可謂多年少見,必將推動中國繼續向前發展。
事實上,唱衰中國的話題已經炒作了十幾年,但中國經濟卻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即使去年7.7%的增速創造了國內新低,是與國內外大的經濟環境有關,但更是中國主動調控的結果。與其他經濟體對比,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這個增長速度依然是全球最高的增速之一。
人們認為,中國過去30多年的奇跡般發展,源自它創造了一種“中國模式”,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如果用西方的經濟理論和政治思維去生搬硬套、主觀臆斷,對中國前景的判斷往往是大跌眼鏡。
“中國經濟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航空母艦,一舉一動都會引人注目。期間,會有中國威脅論,也會有中國崩潰論,但既然雄獅已經站起來了,就要大膽堅定地向前走下去。”梅興保委員說。
發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改革是動力,這已在中國決策層達成共識。即將開幕的人代會將為今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部署,為中國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提供新動力。
“中國追求的這個‘增長’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這個‘速度’是活力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得到又沒有後遺症速度。”張小濟委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