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潛艇部隊戰場顯身手 新型潛艇成功突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1 14:36:19  


解放軍海軍基地的元級新型潛挺。(資料圖)
  過去的人工繪算,今朝“螢屏論劍”;過去手動開車,今朝數字掌舵。舵信技師、五級士官戴長巨集輕按按鈕,體態龐大的“藍鯨”自動修准航向,翻卷著海浪,駛向軍港。

  走下戰位元,戴長宏深深地吸了一口艇外的空氣。這位曾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殊榮的“藍鯨”馭手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海上對抗訓練幾十次。面對裝備的更新換代,這位入伍18年的老兵,時時刻刻把自己當作一名新兵,不斷學習、鑽研自己的戰位。

  老艇屬於機械化時代,靠的是體力和長期積累的經驗;而新型潛艇則是電子化、信息化時代的產物,需要的是掌握電子學、資訊學方面知識的智慧兵。如今,在這個支隊每艘潛艇的各個艙室,通信傳輸、雷達聲呐、導航舵信等幾十個專業崗位都活躍著高素質士官。

  在某潛艇指揮控制中心,四級士官、指控技師王朝正在重播電子海圖海訓記錄,畫面上本艇的運動要素、運動軌跡及所在海區的水文氣象情況一目了然。數位指控戰位為深藏水下的“蛟龍”擦亮了雙眼,而完成操作的僅僅是普通一兵。在訓練中,潛艇遭遇“藍軍”埋伏,王朝熟練運用某型艦載海圖裝置,迅速判定“藍軍”兵力封鎖陣位,準確提供出本艇突破的最佳方位、航向和航速,配合艇長實施精確指揮,最終成功突圍。

  手有利劍更需劍法高超。基於這一共識,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悄然發生在軍港。士官們開始向自身素質挑戰,崗位練兵、高科技知識學習熱潮奔湧。同時支隊通過外請科研院所、工廠專家,內請教練艇長、機關業務長,系統地講解新裝備技術發展和潛艇新戰法,大大改善了士官隊伍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

  成績,也在這樣的變化中不斷孕育:無線電技師楊東慧刻苦鑽研某型收信裝置,十余項革新成果被科研廠家採納並加以列裝,被官兵稱為潛艇“順風耳”;“輪機大王”、主機分隊長劉雁武參與院所對某型柴發機組惡劣工況低損耗運轉進行分析論證,1篇科技論文被編入訓練專用教材;潛艇“號脈人”、艙段技師戴本林結合接裝培訓經歷,負責編纂了某型潛艇艙室條令等3類規範性文本……一柄柄深海“利劍”,開始在官兵手中應用自如。

  支隊政治部主任嚴秋淵自豪地稱讚這些戰士是用鋼鐵與“晶片”鑄就的新一代戰士。他介紹,幾年來,通過數位戰位元的催生和孵化,支隊士兵技術能手已達560多人,新裝備“四會”教練員達到220多人,士兵直接參與重大技術革新40多項,推動了潛艇部隊戰鬥力建設的躍升。

  數位戰位催生人才方陣,人才方陣推動訓練轉變。記者“盤點”一幕幕戰位上的精彩瞬間,深深感受到高素質士官正用青春與智慧駕馭著深海“利劍”破浪前行。(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