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大力謀求制天權 太空軍事化引連鎖反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30 10:54:34  


美國太空激光武器系統示意圖。
  與當前美元疲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來美國軍力顯得越發堅挺。布什政府不顧連年巨額的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發展令其它國家望塵莫及的軍事能力。僅在太空領域,就可管窺一斑。

  2007年,美國太空軍事項目預算已高達48億美元,而2008年增至60億美元,增幅達25%。爲了說服國會追加更多的預算,美軍不久前向外界展示了其精確的制太空權能力:美一艘宙斯盾巡洋艦發射標准-3導彈擊中了一枚廢弃衛星。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全球對美國推進太空軍事化的擔憂,幷可能成爲未來大國間展開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的導火索。如果把2006年美國空軍出台的新版《太空作戰》條令作爲其推動新一輪太空軍事化的發力點,那麽美國近年來這一系列舉動究竟要將世界引向何方,又將對未來軍事戰略格局産生怎樣的影響?

  美太空軍事化發展曆程

  在對美軍太空軍事化戰略展開剖析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美國太空軍事化的發展曆程。美國太空軍事化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1944年,美國空軍就邀請了以當時美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馮·卡曼博士爲首的科學領導小組,進行未來五十年航空領域的研究規劃。次年,這個科學家小組就編撰出了一部名爲《走向新的地平綫》9卷本巨著,在這份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太空技術軍事化應用的一些設想。1946年,美國蘭德公司就出台了一份《試驗型人造地球衛星的初步設計》可行性評估報告,其後蘭德公司還出台了一系列關于偵查衛星的研究報告。到了五十年代,爲了追趕蘇聯在彈道導彈領域的差距,艾森豪威爾政府開始把戰略重點放在發展洲際彈道導彈上。從1955年開始,美國空軍先後研制出了“宇宙神”、“雷神”和“大力神”3種導彈系統。由于彈道導彈動力系統也可以衛星發射的助推器,所以此時的美國空軍開始有能力部署大量針對蘇聯的偵查衛星以獲取戰略情報。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爲了避免在軍事航天任務競爭中落敗,美國空軍决定在範登堡空軍上將聲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在太空中的主動權。同年,美國空軍參謀長托馬斯·D·懷特在全國記者俱樂部發表了關于太空主題的著名演講。後來肯尼迪總統引用了當中的一段精彩表述:未來誰有能力控制太空,誰就有能力控制控制地球。這段表述成爲美國爭奪太空霸權思想的標志性語言。其後,美國太空軍事化之路開始進入國家戰略軌道。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與航天局。該局吸收了當時的美國陸軍和海軍的軍事航天計劃,從而使空軍主導了美國軍事太空資源。

  1959年,美國空軍官方出版物《美國空軍基本概則》首次出現了太空戰思想。該條令承認了導彈與宇宙空間的發展,首次把整個地球空間視爲空軍作戰環境,指出了“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在作戰活動上是不可分割的介質”。據此,美國空軍確立了由航空兵、戰略導彈與軍事航天三位一體力量體系。

  1961年是美國軍事航天發展的分水嶺,在這一年美國國防部頒布第5160.32號指令。該指令使美國空軍確立了軍事航天主導軍種的地位,也是美國推進太空軍事化之路的重要里程碑。此後,美國逐步建立了適應太空作戰的航天基礎設施以及一系列組織機構。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于1982年成立,次年美國海軍航天司令部成立,1985年美國國家航天司令部成立,下轄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1988年,美國陸軍航天司令部成立,歸于美國航天令部旗下。由于美國空軍主導了太空90%以上的軍事資源,因此,美國航天司令部總司令一般由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司令兼任。

  冷戰前,美國與蘇聯在太空領域的激烈爭奪促成了美國太空軍事化的發展模式。而冷戰後,大量的軍事太空資源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然而隨著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9.11”後的幾場具有信息化特征高技術戰爭,又使美國軍事太空資源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隨之而來的是新型航天器不斷升空,新的太空戰理論不斷出爐,太空戰部隊也開始成建制出現在美軍序列。

  經過50餘年的長足發展,美國一直保持著絕對的太空優勢。時至今日,美國擁有全球800多顆衛星中的400餘顆,建有大規模的太空部隊,擁有多種太空武器,是世界上唯一可重複使用航天飛機的國家。2007年,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凱文·奇爾頓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稱,太空系統已成爲美國國家安全、社會和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美國應繼續加大投入,確保在太空的主導地位“不受威脅”。凱文·奇爾頓的話表明,美國不滿足于目前已有的太空優勢,仍要加速推進太空軍事化,企圖把“統治太空”作爲其獨霸全球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國太空軍事化的基本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