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研究中國軍力 歐美緊盯中國30年軍備進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6 16:56:15  


網絡上流傳的中國新型機動式遠程核導彈發射車。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是全球研究軍備控制與國際裁軍的權威機構之一,它歷年發佈的世界軍備與裁軍年鑒都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其中對中國軍力的研究近幾年常會引起各方猜測,又莫衷一是。在該研究所6月9日最新發佈的2008年年鑒中,中國2007年的軍費開支達到583億美元,在2006年超過日本後,2007年又超過法國,位居世界第三。而排在首位的美國,其547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幾乎佔了世界的一半。這是該研究所自1969年定期出版年鑒以來中國的“最高排名”。這個排名是否準確?SIPRI靠什麼得出這個結論?是不是和美國有關機構的研究結果一樣,有誇大中國軍力威脅的嫌疑?《環球時報》記者借新報告公佈的機會,向研究所的現任和前任兩位所長問了個究竟。 

  季北慈笑稱“不是007”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966年正式成立,研究資金80%以上來自瑞典政府,其餘來自其他國家或基金會的捐助。為保持“中立性”,研究所不會輕易接受不知來頭的捐助。SIPRI的研究人員不固定,主要來自歐美國家,目前連同行政人員共55人,其中專職研究人員有35人。專門研究中國、有中國背景及懂漢語的有3人,此外還有一位數據管理員是中國人。事實上,研究人員並不嚴格按照國別分類,而是根據研究項目,如軍備的進出口、生產等來分組工作。但相對來說,這幾個人都會參與涉及中國議題的研究,並把主要精力放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研究所的人員一般是在每年6月初公佈新年鑒後,開始過歐洲人的暑期長假,到了8月,大家又坐到一起商量下一個年鑒的研究方向和內容,一般是來年的4月完成研究,6月初再公佈。今年的年鑒厚達579頁,主要談了當前世界安全形勢和衝突、軍備花費和狀況及軍控努力三個話題。記者對照了2004年的年鑒,不同之處是,今年沒有專門的章節來寫中國,而2004年版年鑒專門有一章,名為“中國新安全觀───多邊主義及其在亞太地區影響”。年鑒幾年前便有了中文版本,因此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中方對這個學術味道更濃一些的軍事報告很少做什麼評判。 

  不少人認為,專門研究各國軍費情況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與其說是一個研究機構,不如說更像一個“情報部門”。但無論是前任所長英國人阿萊森?柏雷絲女士(Alyson J‧ K‧ Bailes),還是現任所長美國人季北慈(Bates Gill),他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堅決否認自己有“情報頭子”的身份。柏雷絲上世紀80年代曾在北京工作,擔任過英國駐芬蘭大使,2002年任SIPRI所長。季北慈不僅有一個響亮的中國名字,更是一位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曾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工作,他從2007年9月開始接任柏雷絲的工作。 

  新年鑒發佈會結束後,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季北慈。採訪中,季北慈開玩笑說:“情報假如像我們做的那樣容易獲得,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007了。”他解釋說,部分領域的軍費開支情況,如尖端武器開發、武器買賣的祕密協議等,真實數據確實難以獲得,即使有公開材料往往也是猜測、分析,對於這種數據,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研究人員的經驗,“從嚴格意義上講,SIPRI公佈的各國軍費情況並不完全準確,但已儘量做到客觀”。 

  6月10日,就9日發佈的年鑒中涉及中國軍費的內容,記者又電話採訪了正在冰島大學政治學系任客座教授的柏雷絲。柏雷絲強調說,各國的軍費開支並不是什麼絕密情報,研究所都是通過公開材料獲得了需要的數據。據她介紹,SIPRI每年會向各國發送一個問題清單,以便各國提供日常國防開支、軍工產品生產、軍備進出口等情況,同時還會搜集各國出版的國防政策報告、防務期刊等公開出版物,以及大型軍工企業的生產報告等,再將相關數據進行比對,得出最可信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