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花大綁”到輕松自如
中國軍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自己的單兵携行系統。紅軍時期,戰士身上僅佩戴米袋、子彈袋和手榴彈袋,子彈袋又兼作腰帶束在腰間,背上背著一條薄薄的棉被;抗日戰爭時期,戰士身上只比紅軍時期多一個小搪瓷碗,吃飯用的筷子插在褲腿里携行;解放戰爭時期,每個戰士都有一條帆布腰帶,增發了白毛巾、挂包和水壺,每人一條棉被,携行時用繩帶系挂在身上;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已使用沖鋒槍,戰士胸前增加了牛皮彈匣袋,軍需品的數量、重量都有較大增長,但是携行方式仍采用“單件分挂”的老辦法,一名戰鬥員僅能携帶10多件裝備物資,持續作戰、生存能力差,“單件分挂”的携行方式已成爲制約戰鬥力的“瓶頸”。
空降兵某部原傘訓科科長宋明亮回憶:“我們當新兵的時候,每次跳傘之前,披挂裝備就得花20多分鐘,雖然只有槍支、彈藥、幹糧等非常有限的幾件物品,但綁在身上的帶子至少有十幾條,整個人就像被五花大綁一樣。跳傘時,由于裝備大小長短不一,武器外形不規則,還經常出現武器裝備挂住傘衣、傘繩而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故。”
對空降兵來說,單兵綜合保障系統的好壞决定著戰鬥員的生死存亡。目前,我軍空降兵單兵裝備物資已發展到30餘種,爲適應未來空降作戰需要,空降兵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著力打造新型傘兵綜合保障系統,采取功能化區分、模塊化組合的方式,裝備物資分成空降裝備、戰鬥裝備、防護裝備和生存裝備四大模塊。
空降裝備包括降落傘、傘兵頭盔、傘兵靴、傘兵刀等;戰鬥裝備涵蓋單兵武器、單兵電台等;防護裝備有防彈背心、救生衣、急救包等所需物資;生存裝備分傘兵背囊、多功能睡具、單兵帳篷等野外生存用具。每一套系統都有相應的編號,對應相應的官兵,每一件裝備都有相應的位置。
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分必帶裝備和選帶裝備,幷將這些設備的重量均勻地分布在肩、腰、腹、腿等多個部位,52公斤的裝備配挂在身上,還能够輕松自如地完成蹲下、起立、小跑、彈跳等動作。
爲解决一些形狀不規範、體積較大裝備的携行問題,研究人員還研制了組合式戰鬥携行具,使諸如戰場監視雷達、迫擊炮座板等過去無法隨身携行的裝備,也能通過吊放等形式携行到戰場,幷增配了防彈背心、單兵淨水器、防風鏡等十多種新裝備,使携行裝備更趨完備。
器貴其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