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新兩栖突擊車領先美EVF首先入役(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1 10:18:09  


 
  事實上,國產單人30炮塔雖然解決了機炮可靠性的問題,但是在總體布置上仍然不甚成熟。該炮塔體積很小(最初是為了配合傘兵戰車使用),由於火炮沒有採用偏心布置,炮手只能擠在炮尾左側狹小的空間內,以至於炮手觀察用潛望鏡都無法在炮塔內布置,只能突兀地安裝在炮塔外壁上。兩栖裝甲戰車上採用了一種經過重新設計的雙人30炮塔,內部空間明顯加大,車長不再用蝸居於駕駛員後方,更加有利於協調指揮全車作戰。炮塔外壁用螺栓連接有一層附加裝甲,防護能力明顯強於單人30炮塔。30毫米機炮的火控設備相對比較簡單,國產戰車機炮觀瞄設備從最早的25毫米機炮瞄准鏡一路發展而來,外型基本未變,但是體積明顯增大,瞄准線同步模式由早期的四連杆機械同步改進為電同步;從沒有夜瞄設備到配備二代微光夜瞄鏡;而且很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穩像觀瞄能力。

  其實,雙人30炮塔最顯眼的變化並非火控系統,而是在炮身外面增加了四棱形衍架支撐機構,其原因並不難解釋。2A72機炮出於簡化生產目的,並未採用西方小口徑機炮常用的星形截面身管設計,發射時很可能會因為身管剛度問題(注意不是強度)造成抖動而影響精度。在BMP一3武器站上,30機炮因為是和100毫米低壓炮剛性並聯而成的,這一問題並不明顯,而當30機炮單獨裝到國產單人30炮塔上時則會暴露出來,國產25毫米自動炮因為採用了星形身管所以剛度是適合的,單30炮塔設計時設計師顯然缺乏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經驗。因此,在雙人30炮塔的火炮身管外面增加衍架結構就成為提高身管剛度、抑制炮口震動最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兩栖裝甲戰車除了雙30機炮外還可以在炮塔兩側各攜帶一枚“紅箭”73C反坦克導彈,這種老式導彈改用串聯破甲戰鬥部後威力尚可,而且將有線制導改為無線制導,只是導彈的安裝結構實在不敢讓人恭維,暴露的發射導軌和電線帶有很強的臨時色彩,不知道在腐蝕性較大的海洋濕熱環境下能否保證其可靠性。

  說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兩栖裝甲戰車為什麼不直接使用二代步戰的炮塔呢?顯然國產化BMP-3武器站的綜合性能是強於雙人30炮塔的,但問題恰恰出在多出的這門100毫米低壓炮上。有很多人都把BMP一3上的這門100毫米低壓線膛炮當成迫榴炮一樣的間瞄壓制火炮,實際上,100毫米炮因為膛壓很低,殺傷榴彈初速只有250米/秒,最大射程為5公里,這個初速和射程甚至比國產82毫米迫擊炮還要小(遠程裝藥初速311米/秒,射程5700米)。俄國人在最初設計100毫米低壓炮時採用同心反後坐裝置自由後坐行程技術,力圖以“強度換精度”的思想來提高火炮精度,但是這種結構模式只有在25。以下的小射角時才能做到利大於弊,1OO炮在45。以上角度射擊時精度並不理想。事實上,100毫米低壓炮最終還是以直瞄、半直瞄射擊為主,幹的是跟105毫米突擊炮一樣的活兒。可是有兩栖突擊車105毫米坦克炮堂皇之陣在先,哪裡還有100毫米低壓炮的位置?兩栖裝甲戰車裝備二代步戰炮塔不過是價格昂貴的重複建設罷了。

  國產兩栖裝甲車族的武器配置介紹完了,再來看看美國EFV遠征戰車就會發現它的火力實在簡單——只有一個安裝MK44型30毫米機炮的小型雙人炮塔。雖然該炮塔的設計遠比國產雙人30炮塔老辣,但是本身並無太多標新立異之處,唯一出彩的就是火炮只需更換5個零件就能升級為40毫米身管提升一檔火力。美國之所以將EFV的武器配置簡單化,並非自身無法設計更大威力的戰車炮,完全是由其用途來決定的。美軍自恃有世界第一位的海空對陸打擊火力體系,二戰以來經歷的大小眾多登陸戰役鮮有敵手能够在突擊上陸階段阻止其行動,太平洋戰爭後期的登陸作戰中甚至發展到被對手放任自由上陸再行阻擊的程度。以此為基點,美軍在戰後集中發展高效能海空立體登陸換乘工具,力圖在發起登陸行動的第一時間突擊投送盡可能多的兵力上岸開辟並鞏固登陸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