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新戰略思想:打鳥不如搗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18 12:22:58  


中國殲10戰機。(資料圖)
  現實世界要求中國軍隊具有遠端打擊和在海外捍衛自身利益的能力,建設一支攻防兼備型的現代空軍,是未來解決臺灣問題並制止外來干涉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美日和臺灣媒體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中國引進第3代噴氣戰機的佼佼者俄制蘇霍伊27和蘇30型並仿造前者,國產殲一10以及新型“飛豹”殲轟一7A列裝等,都成為其渲染的內容。今年春天,美國新研製的代號“猛禽”的F一22隱形戰機剛服役,便首先進駐關島,明顯以中國為主要目標,並顯示出在戰機方面對它國又保持了領先一代的優勢。不過,美國國防部拋出的《2006年中國軍力報告》卻提出了一種擔心,認為:“中國空軍將採取攻勢戰略,這也是世界上所有大國面對美國第4代戰機‘猛禽’時的共同選擇。”擔心自己的基地遭到中國空軍的打擊,已成為美國、日本和臺灣的共同擔心。

  只守不攻必挨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解放軍空空軍在實現裝備現代化的同時,在力量結構和作戰功能上必須攻防兼備,加強空中進攻力量建設,是唯一正確的發展戰略。

  空軍雖然有數十萬兵員、數千架飛機,戰機性能卻落後于世界先進水準一兩代,機種又多是單一的殲擊機,屬於典型的“國土防空型”軍種。在世界各大國中,只有中國空軍不具備遠端攻擊能力,幾十年間只在大陸上空防禦。

  當時解放軍空軍這種近乎尷尬的狀態,是由歷史條件、國家工業科技基礎和軍事指導思想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1949年解放軍空軍創建時,因國內毫無航空工業基礎,最早依靠繳獲的10架美制P一51“野馬式”戰機組成第一個飛行中隊,任務便是保護北京開國大典。從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期問,中國空軍依靠從蘇聯進口,作戰飛機數量從60架迅速發展到3000架,規模躍居世界第3位元。不過面對世界最強的美國航空兵,中國飛機絕大部分是防空的殲擊機,只有10架圖一4(蘇聯仿二戰時美B一29製成)可用于遠端攻擊,敵我力量相差懸殊。再加上朝鮮戰爭的局限性,使毛澤東為空軍規定的任務只是保護大陸上空和戰場的後方,不奢望在前線爭奪制空權,更不能設想攻擊敵方的後方基地及重要政治經濟目標。

  自1956年起,中國在蘇聯援建的瀋陽飛機廠生產出仿米格一17的殲一5殲擊機,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可製造噴氣戰機的國家。此後30多年間,中國生產了萬餘架作戰飛機,絕大多數卻是殲擊機。60年代仿製成功的轟一5(仿蘇制伊爾一28)和轟一6(仿蘇製圖一16),還屬蘇聯40年代末和50年代中期的技術水準,因缺乏突防能力而未多產。六七十年代中國依靠落後的飛機進行防空作戰雖獲成功,重要原因是美國並不想對華發動戰爭,美機和臺灣飛機只對大陸進行零星偵察襲擾行動。中國空軍幾十年擔負單一的反襲擾任務,也使軍委領導對其確定的建設模式一直是國土防空型。

  中國軍隊長期以陸戰為主的特點,是由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決定,修建防禦性的萬里長城,便是重守輕攻基因的體現。

  1974年西沙海戰時,戰區距海南島基地不過400公里,中國殲擊機便因作戰半徑小難以作掩護,空軍又缺乏攻艦能力,遠出南沙就更談不上。中國在南海權益爭奪中遲遲未入局,正是缺乏遠程空中攻擊力量造成的困窘。

  進入90年代後,世界戰爭舞臺上空中打擊已成為主角。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先以空襲擊潰薩達姆軍隊,地面行動只是打掃戰場。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用地面部隊而只靠空襲便打敗了南聯盟,還出現零傷亡。這種嚴酷的現實,向世界各國空軍證明“防禦性防禦”的理論已經失去了生命力,防空的“盾”已無力單獨對付空襲之“矛”,這對幾十年間一直以防禦主義為綱的中國空軍顯示出一幅尤為嚴峻的圖景。

  90年代後臺獨勢力的發展,以及臺灣空軍完成了F一16、“幻影”2000這兩種第3代戰機的換裝,同樣向解放軍空軍原來的建設模式提出嚴峻挑戰。只重大陸上空防禦而不求對島攻擊的建軍方式,到頭來不僅防不勝防,而且要以打擊來止獨又顯得無力。事實證明,在新時期軍事鬥爭中,防空作戰要害不應在“防”字上,而應在如何“攻”敵要害。如同世界公認坦克是陸上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一樣,對付空中進攻的最好辦法也應該是對敵開展空中進攻。

  打鳥不如搗巢

  中國空軍建設邁向攻防兼備的第一步,始於1990年議定從蘇聯引進蘇一27重型戰機。此前一年西方對華實施軍事制裁,中蘇則恢復了正常關係,中國為改變主力戰機機種落後局面而向蘇聯購買戰機。起初蘇方願提供新式的輕型戰機米格一29,用慣了“米格”機的空軍也想接受。但軍方高層卻認為,這種輕型機載彈不過2噸,作戰半徑小,仍只適於國土防空,因此提出購買價格高1倍、航程也遠1倍,且能載彈6噸的蘇一27型。

  自1990年中蘇簽訂出售蘇一27合同,1995年又訂約引進生產線在瀋陽仿製(國內型號稱殲一11),接著又分幾批購買更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蘇一30型,為此,中國共支出了百億美元,成為歷史上花錢最多的武器引進專案,最終還是物有所值。此前,解放軍的主力戰機為僅相當於國外60年代水準的殲一7,引進和仿製蘇霍伊戰機後,使技術水準提升了至少20年。與此同時,中國利用引進的英國斯貝發動機技術加上國內自研,製成了作戰半徑可達1000公里、集戰機和轟炸機於一身的“飛豹”殲轟一7。90年代以後中國空軍裝備的新戰機,終於能夠同美、日、台的第3代戰機對等交鋒,同時具備了在現代條件下實施空中攻擊的能力。

  在第3代戰機大批裝備之前,解放軍只有二炮數量有限的導彈能對臺灣構成威脅,台軍總是自誇有“台海局部制空權”。蘇一27、蘇一30、“飛豹”和近年新研製成功的殲一10列裝後,台海空軍的戰鬥力便因其地理條件陷入絕對劣勢。雖然臺灣有300餘架性能不錯的第3代戰機,島上卻因空間狹小和僅有幾個機場,在具備有效攻擊力的解放軍空軍打擊下缺少最基本的迴旋躲避空間。縱然飛機可藏入洞庫,長長的跑道卻無法隱蔽,起飛的戰機在其基地遭攻擊後將難以降落。

  近幾年臺灣“漢光”演習的結果都顯示,機場是最脆弱的“軟肋”。解放軍空軍對台作戰,不必以一對一空戰為出發點,摧毀其空軍基地便能使其空中戰力癱瘓。按照世界空軍理論創始人、意大利的杜黑提出的空戰原則,便是打鳥不如搗毀鳥巢。

  當解放軍空軍在90年代和新世紀初期大量換裝第3代戰機時,美國耗資720億美元、歷時近20年研製出的第4代隱形機P一22A又獨佔了世界戰機的鱉頭。預計初期產量180架這種“猛禽”,便能對世界軍事戰略格局產生相當影響。該機優越的戰鬥性能和雷達難以探測的隱身性,使米格一29、蘇一27/30系列和S一300等地對空導彈系統為主戰空軍裝備的國家在空防技術上面臨失效的危險。如果單純從防隱形技術上研究對策,不僅耗費巨大且不一定能有效制敵。最好的應對辦法,應該按照杜黑的理論,即搗毀其基地。因為飛機可以隱身,機場卻無法隱身,載機的航空母艦也難以隱身,其目標龐大又是最好的打擊目標。

  美國國防部在(2006年中同軍力報告》中也公開道出了這一擔心,認為:“中閏空軍認識到單純防禦將不足以對抗‘猛禽’空優能力,因此,將‘猛禽’壓制在地面或驅趕到更遠的地方就是最好的選擇。”這一報告中所談最多的,恰恰是中國日益增強的遠端導彈(包括巡航導彈)攻擊能力以及飛機的航程增大(包括空中加油能力),這些也從反面向中國空軍提示了兼備攻防能力的重要性。

  空軍全面變革

  從世界空軍發展史來看,中國空軍由單一防禦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確實來得遲了些,這說明一種戰略觀念的轉變,往往比武器的更新要困難。1999年江澤民提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思想,可以說是空軍成軍以來建軍思想的最具重要意義的轉變,是空軍劃時代轉型的開端,由此將引發空軍建設全方位、全縱深的變革。

  世界上第一支航空隊出現於190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大國建立了空軍。1921年,意大利的杜黑提出了“制空權”的理論,認為空軍可以獨立作戰並成為決定性軍種,可惜當時的技術條件尚不能實現這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有美國憑藉最強的工業技術條件建立了戰略航空兵,其他國家的空軍還都只是陸軍和海軍艦艇的輔助力量。

  中國軍隊長期以陸戰為主的特點,更是由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決定。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天性內斂,修建防禦性的萬里長城作為農業文明的院牆,便是重守輕攻基因的體現。新中國的創建史,其實也是一部陸軍征戰史。歷史的傳統習慣,加上中國的航空和船艦製造技術長期落後,使新中國的領導人長期依重陸軍,並不自覺地按照陸軍思維把空海軍這兩個天然進攻性的軍種無意識地異化,使其作為配合陸軍的防禦力量。

  從世界軍事力量發展的趨勢看,各強國對空軍力量的使用一開始就充滿了進攻意識。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又造成了“矛”勝於“盾”的時代,空軍正是這支“矛”的矛尖。它速度快,火力猛,機動性強,天然適合攻勢作戰。中國空軍從50年代至80年代的建設,卻悖於這一世界潮流。當時中國進行局部戰爭的主角都是拿手的地面戰,導致對陸軍投入大而對海空軍投入少。海空軍力量不足和技術提升緩慢,反過來又造成領導人不得不長期倚重陸軍,形成了不利於海空軍建設的惡性循環。

  幾十年間,解放軍空軍總是一支缺少獨立打擊能力的戰術空軍,只能進行低水準的國土防空,從深層次的文化傳統來講,這正是農耕民族的心理特性及由此帶來的軍事傳統所造成。

  20多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華夏民族的農耕特性,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海外利益迅速擴展的現實,要求中國軍隊有遠端打擊以及在海外捍衛自身利益的能力。毛澤東時代的陸地防禦的軍事戰略,已經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過去那種以陸軍為主想“誘敵深入”並殲其於內陸的觀念,在空中打擊下便能決定勝負的新時期早已嚴重落伍。新一代的領導人面對世界新潮和擴展著的國家利益,對空軍建設從觀念到指導方式上都實行了根本性的轉變。

  90年代後期,江澤民總結世界軍事鬥爭的新經驗並立足於中國空軍的現狀,多次要求空軍要逐步實現由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型的轉變。根據這一思想,空軍在實現裝備現代化的同時,在力量結構和作戰功能上必須是攻防兼備,現階段又必須加強空中進攻力量建設。在中國仍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的形勢下,這是空軍力量結構和功能的內在要求,是惟一正確的空軍發展戰略。空軍既是國家的防空力量。更是主要的外線打擊力量。如果空軍的進攻力量太弱,就變成了防空軍而不是空軍。攻防兼備結構,是高技術戰爭驗證的空軍建設的正確模式,也是未來解決臺灣問題並制止外來干涉的主要保障。

  空軍新的指導思想的變化,也使近年來主戰裝備的構成發生了重要變化。除了具備空戰和攻擊雙重功能的蘇霍伊式戰機大量裝備空軍外,中國新研製的輕型戰機也有了載彈量大的特點,如最輕型、價廉的外銷型“梟龍”也有3噸外掛能力,都勝於過去專門的輕型轟炸機轟一5(伊爾一28)僅1噸的載彈量。老式的轟一6掛載了巡航導彈後,可攻擊上千公里外的目標,因而能“老樹開新花”繼續服役。傳統的轟炸機與殲擊機的區別,在當前新型戰機中也大都消失,連新研製的L一15和“山鷹”教練機也可掛載2~3噸航彈和導彈出擊。

  中國空軍在全軍中的地位,隨著作戰指導思想的變化而更顯重要。2004年末,在解放軍空軍慶祝建軍55周年時,司令員喬清晨和政委鄧昌友發表講話說,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空軍擔負著“首當其衝,全程使用”的神聖使命。同時,空軍提出了“首戰用我、全程用我”的口號。從這些口號和近年空軍建設的方向看,在未來解放軍的建設中,包括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和軍事航太單位在內的空中力量,將成為軍隊建設的頭號重點。今天的中國空軍強調“攻防兼備”的思想,說明已經向昨天偏重於“肪”的空軍告別,並將推動使用方式、使用原則上產生質的飛躍,整個中國的國防力量也將由此展現全新的面貌。(來源:《軍事文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