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研製出戰場即時跟蹤野戰導航定位系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1 13:38:25  


美軍戰車內裝備的FBCB-2藍軍跟蹤系統。中國也已研製出類似的精確導航定位系統。(資料圖)
  烽火起中原,硝煙漫桐柏。濟南軍區所屬師旅以上首長機關千里躍進某預定山區。 

  一路風塵,軍區首長坐在指揮車內,就能即時對部隊進行遠端、無線、可視和聯網指揮。一位首長不禁感歎:“部隊萬人千車機動幾千里,第一次盡收眼底!” 

  領銜研製這一靈敏高效的野戰指揮控制系統的,是一位元年僅35歲的青年人——濟南軍區某指揮自動化工作站總工程師孫鵬博士。 

  近年來,他鎖定未來戰場急需課題不懈攻關,面對部隊資訊化建設最前沿的一個個考題,在演兵場的戰火硝煙中完成了一名軍旅博士的精彩答辯。 

  別人三年讀完博士,他竟讀了五年半 

  1999年9月,孫鵬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2001年4月,他的博士論文中期報告通過專家評審,繼續做下去,翌年上半年可望獲得博士學位。 

  這年9月,大洋彼岸,紐約雙子座世貿大樓在恐怖襲擊中轟然倒塌,引發了孫鵬對安全預警的深層思索——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國土戰略預警,才能掌握安全主動權。那麼,戰區電腦網路一旦擁有了類似系統,自然也能未雨綢繆。 

  於是,孫鵬斷然放棄了基本成熟的研究課題,重新選定戰區電腦網路安全預警,作為新的博士論文課題。 

  重新選題,談何容易!當時,關於網路安全預警國內外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沒有資料可借鑒…… 

  “同學們馬上就要畢業了,你卻要從頭開始?倘若研究失敗,怎麼辦?”面對好心人的勸告,孫鵬坦然地說:“我是軍人,什麼對打贏最有價值,就應當研究什麼。這種捨棄值!” 

  又是3年寒窗苦讀,孫鵬連續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成功研製了這一預警系統。 

  2004年底,該系統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總部專家鑒定委員會評價說:“該系統設計思想先進,整體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準,在某些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一個博士學位,別人讀3年,他竟讀了5年半。然而,“他這5年博士讀得值!”孫鵬的領導誇獎說。他告訴記者,這期間,孫鵬先後掌握了網路建設、軟體發展、顯示控制、系統集成等多個方面的前沿知識,研製開發了20項作戰指揮軟體,撰寫了12篇高品質的論文。 

  兩副重擔一肩挑,同時研製兩套高難系統 

  這是本世紀之初的一次聯合作戰演練。 

  2001年,孫鵬第一次走進“中軍帳”,心被震撼了—— 

  網路設備臨時拼湊,互聯互通異常困難,缺乏即時資訊顯示,只能簡單傳輸一些小型文電……更刺眼的是,擁擠不堪的指揮所裏,還堆了個大大的沙盤! 

  “指揮信息化戰爭,作戰指揮控制手段卻如此落後,這怎麼能行?”從演練場回來,孫鵬立即開始攻關。 

  攻關難。通信裝備型號不一、互不相容,是全軍性的技術難題。兄弟單位曾投數百萬元引進設備,也只實現了10多個終端間的互相傳輸…… 

  辦法,總是有志者想出來的。2004年,孫鵬帶著大家調整研發思路,僅花費20多萬元,就實現了全區所有聯網終端間的相互傳輸。 

  2005年,軍區啟動了規模較大的野戰指控系統建設專案,既要研製開發本級指揮控制系統,又要研製開發部隊移動式指揮控制系統。 

  兩套高難系統開發齊頭並進,這是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一名基層科研人員的潛力有多大?何況,不同部隊的需求、裝備、編成各不相同…… 

  難題重重,孫鵬先後8次帶領人員深入部隊調研,十易其稿,形成了總體方案。隨後,他組織力量先後攻克近百個技術難題,綜合集成了15套作戰指揮軟體,如期完成了兩套系統的開發研製。 

  從此,不論是野營拉練,還是首長機關野戰化集訓,兩套系統均與現有裝備實現了互聯互通,實現了“動中能通、靜中能看、全程能控”,標誌著軍區野戰指揮手段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去年6月2日,總部一行10人的專家組,對這一系統進行了近乎苛刻的測試,測試結果:“該系統達到了目前國內最好水準”。 

  一個課題三次創新,三年三次獲獎 

  一張大地圖,滿紙紅箭頭……長期以來,陸軍機動向來如此標繪。 

  如今,戰場指揮精確度越來越高,這種概略標繪顯然已經落後。為了讓部隊機動過程在電子地圖上即時、準確地顯示出來,2000年孫鵬牽頭研製出某野戰定位導航系統,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種系統配發部隊使用後,部隊指揮員對本級部隊行蹤瞭若指掌,但上級指揮員卻無法對下級部隊即時掌控。於是,孫鵬提出了改進設想,研製開發了一種新系統,順利解決了這一難題。 

  2001年,這一成果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年之間,三等獎變成了二等獎。許多人都以為,孫鵬這下該滿足了吧? 

  然而,時隔不久,孫鵬又提出對該成果“回爐加工”。 

  原來,在該系統的評獎會上,一位老專家無意中說了一句話刺痛了孫鵬:“這系統好是好,但是核心的技術平臺卻受制於人,平時也許沒事,戰時難免陷於被動。” 

  在創新之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2002年,孫鵬和同事們一起,利用新的技術平臺,成功開發了某陸軍機動即時指揮控制系統,再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個課題三次創新,三年三次獲獎。近10年來,孫鵬先後參與和主持設計了總部兩項、軍區7項重大指揮控制工程,11次以技術總負責人的身份圓滿完成了重大保障任務,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去年8月,他被表彰為“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今年1月,他又榮立了一等功。 

  那天,記者在通往孫鵬辦公室的樓梯處,看到一塊寫著8個問題的牌子:“有沒有新思路、新創新?”“還有哪些新技術沒掌握?”“在讀什麼業務書籍?”…… 

  該站政委劉落義說,這是孫鵬提出的“上班八問”。這是他的創意,也是他永無休止的答辯!(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