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西方媒體解讀解放軍軍事現代化進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09 18:22:09  



  二炮部隊——中國非對稱性戰略的王牌
  
  西方媒體認爲,彈道導彈部隊是中國最重要的戰略威懾力量,在未來中國的非對稱戰略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簡防》就援引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的原文——“中國堅持自衛反擊和有限發展的原則,著眼于建設一支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的精幹有效的核力量,確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戰略威懾作用。”——來說明它的觀點。
  
  而解放軍二炮部隊的現代化建設一直都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情報機構關注的焦點。美國情報機構在其2006年底提交的報告中聲稱,中國以每年100枚的速度在台灣當面的東南沿海地區部署了900枚射程爲600英里(約1000公里)的常規導彈。不僅如此,解放軍也已開始裝備中程常規彈道導彈,打擊範圍增加到1800英里(近3000公里),即能對美國軍艦和基地實施精確打擊的射程。除此之外,中國目前也在大力研發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幷爲其炮兵裝備精確打擊彈藥。美國國防部的報告則稱,“中國目前已經擁有少量空對地導彈……而且正通過外購和自主研發兩種途徑來提升其空中力量反艦能力。”
  
  美國《空軍》雜志認爲,解放軍的核武庫包括20枚射程爲8000英里(近13000公里)的井基CSS-4彈道導彈,以及16-24枚射程爲3300英里(約5300公里)的老式CSS-3彈道導彈。除此之外,中國還研制出了射程爲4350英里(7000公里)的“東風-31”車載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于1999年在中國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是中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王牌。在此基礎上,中國又推出了東風-31的改良産品——“東風-31A”,其有效射程達6760英里(近11000公里),可覆蓋日本、印度和美國的部分地區。中國目前正在研制能够安裝在金級核潜艇上的“巨浪-2”型潜射彈道導彈,由于核潜艇具有機動性和隱蔽性,因此“巨浪-2”的威懾力要遠遠超過中國所擁有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除此之外,中國還擁有325枚射程爲360英里(580公里)的CSS-6導彈和600枚射程180英里(290公里)的CSS-7導彈。

  太空領域——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核心
  
  中國一直在太空領域積極制定軍用和民用發展計劃,幷將其視爲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和民族自豪感的主要來源。航天部門如今已經日益成爲推動解放軍信息戰能力提升的科技先鋒。《簡防》估計,中國正在研發15種類型的衛星,其中包括圖象偵察、電子情報偵察衛星;執行繪圖、導航和通信等任務的小型或微型衛星;以及反衛星武器。預計,中國將在本世紀頭20年里至少需要200顆軍用、民用和軍民兩用衛星。
  
  美國《空軍》雜志的防務專家理查德·哈羅蘭認爲,解放軍發展太空戰能力目標是美國。他聲稱,《解放軍報》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表達了一種觀點——衛星對美國海外軍事行動有著關鍵性的意義。文章稱,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對衛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海灣戰爭時期美國共使用了52顆衛星;科索沃戰爭爲86顆;伊拉克戰爭時則高達100多顆。美軍100%的導航,95%的偵察以及90%的通信任務都要依靠衛星來完成。今年1月,美國媒體報道了解放軍進行了反衛星試驗,美國空軍司令莫斯利將軍將其稱之爲“戰略脫節事件”(strategically dislocating event),因爲對美國來說,其意義不亞于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哈羅蘭認爲,這一事件不僅成爲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的分水嶺,而且也透射出中國在太空方面的雄心壯志。在未來中美發生沖突時,中國必將會首先摧毀或削弱美國的衛星系統。
  
  《空軍》雜志聲稱,中國已經全面制定了一項爲期5年的太空發展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5點:一是提高“長征”火箭的可靠性;二是啓動高分辨率地球觀測系統;三是開發地面遙感系統;四是向對地靜止軌道發射衛星;五是改進“北鬥”導航衛星的性能,幷發射新型科技試驗衛星。《簡防》則認爲,雄心勃勃的“月軌飛行探索計劃”是中國航天工業當前各項工作的重心,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13年向月球發射一顆無人探測器,因此所需各項技術都極爲超前。該計劃雖然表面上看是爲了滿足民用科技發展,但衛星、火箭運載工具和地面支持系統也可用于軍事目的,而且解放軍也積極參與了月軌計劃和“神舟”載人太空飛行計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