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報:不應盲目追求“撒手鐧”武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4 11:44:09  


  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要想戰勝強大的對手都需要“精良”的武器裝備作後盾。為鍛造出勝人一籌的“撒手鐧”,世界各國不遺餘力。然而,脫離技術、造價、應用等實際情況,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導致中途夭折。最有名的要算是前蘇聯的潛水導彈快艇事件了。

  1958年,赫魯曉夫視察黑海艦隊,突發奇想的要將導彈快艇與潛艇合二為一,以形成既能隱蔽接敵又能保持強大攻擊力的新艇種。由於兩種船只存在巨大技術矛盾,3年里毫無進展,最終不得不因赫魯曉夫下台而告吹。

  無獨有偶,德國在武器裝備的求新創異上也曾讓世人咋舌。德國20世紀30年代研製了重達1350噸,彈重達7100公斤,射程為24公里,各種操作、維修、技術服務人員達400人之多的“多拉”巨型火炮。1942年7月,“多拉”在克里米亞總算派上了用場,結果德軍向蘇軍發射了百餘枚炮彈全部鑽入地下爆炸了,這種耗盡人力、財力的“夢之炮”,不得不在1943年4月炸毀。

  由此不難看出,那種唯武器論,或靠“一招鮮,吃遍天”的作戰理念,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戰爭效果,還有可能將戰鬥力建設的方向引偏。

  目前,中國軍隊雖然武器裝備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軍隊相比還有相當差距;軍隊員額得到了精簡,但力量結構尤其是軍兵種內部結構不够合理;官兵軍事技術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特別是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緊缺;一些體制機制上制約軍隊建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軍隊建設發展和軍事鬥爭準備中還不同程度存在資源分散、重複建設、政出多門、職責不清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一方面,更應該立足現有,優化整合,挖掘老裝備的潛力,力求在裝備開發運用和技術融合上求突破,形成“新老結合、優勢互補”的聚合力。另一方面,要切實在加大人才培養上下功夫。當前我軍官兵的智能、技能素質還比較薄弱,個別人還存在一種依賴裝備、成敗裝備和唯命裝備的非理性意識。

  當然,我們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否認“撒手鐧”武器裝備在未來戰場的制勝作用,關鍵是如何科學有序地重點發展急需裝備,挖潛改革好現有的裝備,切實把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和打什麼仗鍛造什麼裝備的戰略決策與實際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領導武器裝備建設的科學決策,轉化為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法,切實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努力實現人與武器裝備的最佳結合。(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