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解放軍裝備國產精確打擊武器 重突防能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4 09:20:20  


 
  現在,航天科技集團擁有研製各類軌道、各類用途衛星的能力。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中國衛星的技術水平、應用水平以及長壽命、高可靠性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並成功發射了七艘“神舟”號飛船和“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

  中國航天先後為國內外用戶研製、交付各類衛星90餘顆。從1990年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為國外和香港用戶發射了35顆衛星。截止到2008年底,長征火箭共進行過29次商業發射和6次搭載服務。2009年年初,中國航天為委內瑞拉用戶成功在軌交付了委內瑞拉通信衛星。

  航天科技集團具有研製多種類型戰略、戰術導彈等武器裝備的技術和能力。研製生產了從近程到遠程、洲際,從液體到固體,從陸上到水下,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的完整配套的導彈武器系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航天這個高風險的行業,獲得如此眾多的成就,是在較低投入下取得的。原國家航天局局長劉紀原回憶說,“我國航天事業由於貫徹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方針,注意結合實際、精打細算,以較少的投資、較少的發射次數,掌握了比較先進的航天技術。截至1983年統計,我國專門用於航天技術的投資,僅為美國的5%,日本的4%。”即使是目前國家財力較好的時期,據《瞭望》新聞周刊了解,我國對航天的投入也遠遠低於其他航天大國。

  這些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回報卻是巨大的。“汶川大地震時,當地面網絡全部癱瘓時,就是靠衛星通訊取得了可靠聯繫。”馬興瑞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講了不少類似的故事:2008年珠海航展上,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拉著馬興瑞的手說,“非常感謝航天的同志們,有了氣象衛星,我們沒有漏報過一個台風,沒有錯報過一個台風登陸,挽救了千千萬萬個生命,你們航天人勞苦功高。”在馬興瑞看來,所有這些既值得自豪,也是不斷激發航天科技工作者繼續探索奮鬥的源動力。

  三大制勝法寶

  《瞭望》新聞周刊在採訪中,期望找到中國航天能在全球航天激烈競爭中得以異軍突起的“基因密碼”。馬興瑞直言,“航天能夠一直搞得比較輝煌,有三條根本經驗,一是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二是堅持航天系統工程理念和方法,三是通過重大工程來打造培養領軍人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