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立體火力網構成非對稱優勢
中國還有一個非對稱作戰優勢,就是中國處於近岸防禦狀態。
許多媒體強調在黃海海域美軍可打擊中國數個都市和經濟圈,但這種打擊距離實際是“雙向的”——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擁有多種射程銜接的打擊力量,從部署在內陸縱深幾千公里內的中程導彈,到沿海較近距離內幾百公里處的戰術導彈、岸艦導彈都可以同樣打擊相關海域目標。
中國的岸基作戰飛機掛載反艦導彈可完全打擊黃海等海域。而且中國還可以靠近岸優勢採取攻勢布雷等手段,限制美航母編隊的行動空間、行進速度甚至阻止援軍及時到來。
外界估計中國的“東海-10”巡航導彈可打擊1800公里,“蘇-30”、“飛豹”等擁有對海攻擊力的戰機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東風-15”射程600公里,“東風-11”戰術導彈射程300公里,這些部署在中國各地、在有效射程內的打擊武器與海軍岸防部隊、水面水下部隊一起形成立體打擊體系。這些守方近岸的非對稱作戰優勢是美海軍遠來所不具備的。
有限的“反介入”捍衛海權
各型反艦導彈、潛艇、近岸立體打擊網的性能提升,形成一種綜合戰力。這就是美軍近年來強調的中國擁有“反介入”能力。
美國海軍強調大洋航行的自由權,甚至對中國南海等地都要求擁有完全的航行自由。沿岸國家維護自身海洋權益符合國際通行準則,美國所說的“反介入”能力在中國看來是正當的近海安全維護能力。
出於對外戰略和爭取軍費等需要,美國對中國的“反介入”能力一直有所誇大。但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科技實力提升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捍衛合法海權的能力。這不僅使美國海軍不再能自由進入某些地方(如50年代進入台灣海峽),而且將改變東亞的海權格局。
雖然如此,必須看到,中國的“反介入”能力只限於維護本國主權與近海安全,沒有“反”到公海上,也沒有反到別國門前,這正與美核動力航母遠離本土駐扎日本、在東亞海域經常出沒的前沿“攻勢布防”形態有著本質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