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南中國海上的瞭望哨:中國新型火炮部署北尖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3 12:35:53  


遠眺北尖島。(資料圖)
 
  扎根海島鍛造忠誠 

  今年7月3日,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林潤生走出華南理工大學的校門,來到北尖連報到。剛放下行李,指導員卞秋陽便拉著他來到小島一處高地上的一座烈士墓前,卞指導員娓娓講起一段歷史。

  上世紀50年代,北尖島上進行坑道施工,用砂輪切割岩石,突然發生局部塌方,巨石瞬間將廣東中山籍戰士程華森掩埋,這位19歲的戰士從此長眠在北尖島。

  烈士雖逝,英魂長存。多年來,連隊官兵把程華森烈士墓親切地稱為“老程墓”。每逢清明、八一等節日,連隊官兵都要前往祭掃。每次連隊獲得了榮譽,大家都會到墓前告慰烈士,而一些官兵有苦悶,也會到墓前向烈士傾訴一番。

  看完了“老程墓”,卞指導員又帶林潤生來到島上國防公路旁一塊巨大的岩石邊,仰首望去,上面刻著一個大大的“歸”字。

  “這個字的來歷也非同尋常。”卞指導員說。那是1997年6月香港回歸前夕,原指導員李昭湖突然收到老家急電:父病危,速歸!

  手攥電報,李昭湖心急如焚。但他清醒地知道,香港回歸在即,連隊戰備任務繁重。於是,他將電報悄悄塞進口袋,毅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很快,父親病逝的噩耗傳來,李昭湖一個人來到海邊,朝著家鄉的方向,長跪祭拜。打這天起,每天操課一結束,他就拿起鋼釺和鐵錘來到岩石邊,在石頭上用力鑿著。隨著香港順利回歸,岩石上一個大大的“歸”字映入官兵眼簾,它像一顆跳動的紅心,面向香港、面向祖國……

  多年來,每逢新兵下連、新幹部上島,連隊都要組織官兵瞻仰“老程墓”,品讀“歸字牌”,參觀“扎根樹”,樹立扎根海島,獻身使命的精神。

  代理排長、“老海島”羅正林,從新兵訓練結束就上了北尖島,一幹就是13年。團領導幾次想給他調到條件好的地方,都被他謝絕了。

  這樣的“老海島”,在北尖連數不勝數。僅近3年間,就有25名調出北尖島的官兵,經過反覆申請又重新回到連隊。正是一代又一代北尖連官兵用忠誠守衛海島,用熱血完成使命,形成了“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北尖精神”,它激勵官兵們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執勤和保障任務,創造了連隊組建近60年無事故的佳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